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①当以子孙相诿?①无转饷和籴之费 A. B. ②兵以饶给②容我择之可乎 ①后募猛士讨吐蕃,乃自奋①公不可以劬劳惮也 C. D. ②我为所容乃不知②贤则不知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盗:侵略)
小题2:D(助词,表肯定语气。A项,①介词,可译为“把”。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B项,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②代词,代人。C项,①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②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可译为“竟然”)
小题3:A(“已经到了怯懦、窝囊的地步”语气过重,“根本原因”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参考译文
娄师德,字宗仁,是郑州原武人。考中进士科,调任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认为
他(与众不同)才能出众,说:“你,宰相之器,我应该把子孙托付给你,怎能以下属官吏来对待你呢?”
上元初年,任监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边境,刘审礼战败而死,娄师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败亡之人,于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领赞婆等人在赤岭准备了牛酒迎接慰劳,娄师德宣论唐朝国威和信义,说明利害关系,敌虏害怕并心悦诚服。后来朝廷招募猛士讨伐吐蕃,他就自告奋勇,戴红抹额前来应招,高宗暂且受任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军司马,并主持营田事物。与敌虏在白水涧交战,八战八胜。
天授初年,担任左金吾将军,捡校丰州都督。他穿着皮裤,带领士兵屯田,积蓄粮谷数百万,军队因此供给充足,没有转运购买的损费。武后颁降诏书慰劳他。长寿元年,诏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书事,进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曾对娄师德说:“军队在边疆,必须依赖经营屯田,公不可因辛劳而畏缩。”于是又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捡校营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书、丰原武县男,改任左肃正御史大夫,并主持政事。政圣年间,和王孝杰在洮州抵抗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大败,贬官任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和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平定河北,晋升纳言,改封谯县子、陇右诸军大使,又统领营田。
娄师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为人深沉宽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逊让来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娄师德素来体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气地说:“我被乡巴佬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是乡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辞行将要赴任,娄师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说:“有人将唾沫吐到脸上,我擦掉就是了。”娄师德说:“不对。擦掉唾沫,是没有顺从他的怒气,应让唾沫自然干掉。”任夏官侍郎注拟选官时,候补官员挤到桌案前查看名单。娄师德说:“让我来选择好吗?”候补官员仍不离开,他于是抡起笔说:“墨水要弄污你们了!”
狄仁杰没有辅政时,娄师德荐举他,等二人同列(平级)后,狄仁杰几次排挤他任外使。武后发觉了,问狄仁杰道:“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回答说:“做将帅谨于职守,是否贤明我却不知道。”武后又问:“他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武后说:“朕任用卿,是由于娄师德的推荐,他确实知人。”拿出娄师德的奏章,狄仁杰感到惭愧,事后感叹道:“娄公大德,我被他宽容却不知道,我不及他远了!”负责边地要塞、担任将相三十年,恭谨勤恳质朴忠诚,不偏不倚,当时酷吏残忍,很多人不能幸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终,与郝处俊不相上下,世人谈论忠厚长者,并称娄、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①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②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四知:东汉杨震为官清廉,有人送礼给他,并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礼:以礼相待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竟:最终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惮:害怕
D.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按:按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3分)(?)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历任京兆尹,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一生查处了包括李怀让、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 (4分)
(2)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恰巧王旭被仇家状告,李尚隐查办此事,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2)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
本题解析:
小题1:按:审查、查办
小题1:排除①④即可?
小题1:李怀让为“贪赃官吏”在文中无据
小题1:(1)得分点:“会”1分“为”被动1分 “贷”1分, “得罪”1分
(2)得分点:“去”1分,“怀金”1分“者”1分,“隐固辞”1分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鞮(今山西沁县),近代又把家搬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年轻时通过了明经考试,多次被举荐,补缺下邽主簿一职。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十分尊敬。景龙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选拔官吏之事,他们依附权贵,违规动用了三年的官员的缺额,官民怨恨。不久两人相继主持政事,李尚隐和同僚御史李怀让一起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查办追究,最后他们被贬黜。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位御史都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不还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终审问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上奏朝廷赦免了他们。?
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调离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调任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稳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擅用威权,被官民们所担忧。恰巧王旭被仇家状告,李尚隐查办此事,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郎,调职两次后任河南府尹。
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在夜里侵犯洛门,李尚隐因为没能觉察出部下和盗贼勾结,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并赐彩色绢帛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可改变,并不是为了慎守‘四知’。”最终没有接受。
多次调动后担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替代王鉷担任御史大夫。当时司农卿陈思问用了许多小人做自己的下级官吏,暗地里贪污钱财粮食,积累了好几万。李尚隐又检举查办此事,陈思问于是被流放到岭南而死。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总是要清除朝廷上的坏人,当时的舆论多是由于这些事而称赞他。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质之父质:问
B.年荒劝振劝:勉励
C.修明圣学修:研究,钻研
D.端亦高其行谊行:行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曹端“至孝”的一组是(?)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辨惑编》后,对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了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不仅是他的为政公廉,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2分)
?
(2)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5分)(1)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释氏”1分, “书”1分。)(2)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服从”“化”“耻”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行,品行。回到句子中“端亦高其行谊”,很显然,此处“高”为意动用法,“其行谊”为“高”的宾语,应该是名词。
小题2:①②③表现曹端至孝;④属教化;⑤是霍州人对曹端去世的哀痛,属曹端的影响。解答此类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⑤排除AD两项,再比较①④就可做出选择。
小题3:“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应为“回来后对自己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释氏”“书”的解释,根据语境“释氏”解释为“佛教”,“书”解释为“信”;翻译第二句时注意“服从”“化”“耻”的解释,“服从”解释为听从,“化” 解释为教化,此处应体现被动, “耻”为意动用法,翻译时要体现。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 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1分)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l分)?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摄山栖霞寺记
[明]王世贞
余以三月朔赴留都①,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大雨,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雨益甚,江山之胜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向道。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趋驰道数百步,得寺曰栖霞。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稍东,拾级而上曰山门,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后拾级复上,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蹙沸而起,僧咸资汲焉,曰品外泉。兹泉陆羽②所未品也。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有光泽。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已,由中峰涧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汹涌。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返则日下矣。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灵岩于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
(选自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有删节)
[注]①留都:指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旧都南京为留都。②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遍品名茶和名泉,著有《茶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 址:山脚
B.然所过诸岭多童 童:光秃
C.其阳为石塔 阳:外面
D.僧咸资汲焉。 资:依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江相胶带而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石莲花蹙沸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兹泉陆羽所未品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欲骄余以所不及见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赴留都路上冒雨依山沿江而行,得见奇伟秀丽的江山美景,喜悦自得,忘却了衣履尽湿,为下文写对摄山栖霞的游兴作铺垫。
B.文章写观寺,依次写观寺院、石碑,及千佛岩、石塔和品外泉。写游山,所见有雨后初霁,草树润泽,涧水奔流;有山岩孤险,群峰层叠。
C.作者慨叹,三十年前游济南灵岩,仅得见古寺;但不如栖霞寺这样既著名又古老,而且名山与古寺两者相得益彰就更为难得。
D.文章叙事写景中,穿插了对寺院碑刻的书法艺术的考察和评价,简略介绍了品外泉得名的由来,体现了作者的见解和学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译文:?
(2)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译文:?
(3)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B
3.C
本题解析:
1.(山南)
2.(连词,表示修饰。A.介词,相当于“跟”、“同”;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同”。 C.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物”;“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D.介词,可译为“用”“拿”;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
3.(作者认为,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与摄山栖霞寺同为“最著与最古”的寺庙)
4.(1)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每句1分)(2)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每句1分)(3)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每句2分)
附参考译文:
我于三月初一前往南京,从京口出发由陆路行走,走了将近一百里路,才到达龙潭驿。天下着大雨,我在山峰高耸、崖壁陡峭的山脚下穿行,紧贴着长江向前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一共走了二十里。雨越下越大,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看起来就更觉得奇秀,美丽的景色不断呈现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喜悦自得,竟然忘却了衣衫鞋袜全被雨浸湿,水直往下滴。到达驿站时,同我的儿子王骐以及一个叫张元春的书生一起饮了一会儿酒。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说:“道路艰险,而且下雨之后变得泥泞,还是不要去了吧。”但我的游兴大发,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我。
天亮时我们就起来,顺着昨天打听到的路径行走。这时,天刚破晓,天色微明,同雨过天晴后清新的山色相连,山间的小溪一夜之间水流暴涨,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但是所经过的山岭大多是光秃秃的,来到中间的山凹里,忽然发现许多苍松古柏之类的树木,这里就是摄山。沿大道走了几百步远,发现一座名叫栖霞的佛寺。寺院的右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是唐高宗撰写的,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栖霞”两个大字,笔法雄健清丽,笔力飞动,想来是唐朝人的手笔。稍稍向东,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就到了寺院的山门,一块石碑躺倒在地上,拂去了碑上的灰尘读了读碑文。再踏着石阶向上,同元春、骐儿一道,从大殿的后面打开左边的门走了出去,去探寻人们所说的千佛岩。千佛岩的南面是一座石塔,塔不太高,但四壁上所雕刻的金刚力士像,颇为精巧别致。石塔的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池子,一股泉水溢满池中,像一朵石莲花一样喷涌出来,寺院里的和尚都依靠这个泉池取水饮用,泉名叫品外泉。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泉水是陆羽不曾品评过的。
顺着千佛岩,沿着一条山涧向前走,山路蜿蜒曲折没有尽头,这时太阳已经升起,山间雾气渐渐消散,野草树木在阳光下显得苍翠葱茏、光亮润泽;大雨过后涧水猛涨,争抢着水道向下奔泻,那形状如同散乱的珍珠,那声音就像敲击玉石铿锵悦耳。寺院里的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不久,从中峰涧越过一座山岭,那两边的山崖陡直如同用刀截开的切口,叫做天开岩。两崖之间仅仅只一线宽,路虽然不算很高,但陡峭危险,站不住脚,十分可怕。本想要从这里登上顶峰,但再也没有力气了。天开岩的西侧,重重叠叠的山岭像起伏的浪涛直冲而下,散乱的山石交错地杂陈于其间,看上去就像大海波涛汹涌澎湃。我的儿子游兴还很浓,又拉着张元春一道去攀登栖霞山的顶峰。他们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们想要用我未能到山顶亲眼目睹的景致在我面前引为骄傲。我对他们说:“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两个年轻人无言以对,只好去睡了。
如今普天下名山和宏大的寺庙,到处都有,但是名山和寺庙两者不能相得益彰。而其中最著名又最古老的,只有这座栖霞寺和济南的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荆州的玉泉寺而已。灵岩寺我在三十年前就去游览过一次,现在还像在梦境之中。如今我已到了垂暮之年,却又得以观赏了栖霞寺的胜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