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促进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2.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 ]
A.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3.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4.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
B.海洋生产力提高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促进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向海洋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参考答案:1.C
2.A
3.C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故事。
(2)说着,就用包袱包了,叫了一个嬷嬷送出去,说:“赶天亮就有才好,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婆子去了半日,仍就拿回来,说:“不但织补匠,能干裁缝、绣匠并做女工的,问了,都不认的这是什么,都不敢揽。”?(《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上文中要织补的是什么?请简述相关故事。
参考答案:
(1)秋节时分,黛玉嗽疾复发。(1分)宝钗前来探望,告诉她可用燕窝粥食补。(1分)黛玉自觉平日多心而错怪宝钗,并感叹自身无依无靠讨人嫌。(1分)宝钗戏说将来不过多费一副嫁妆,并说两人算是同病相怜。(1分)宝钗许诺送燕窝来,黛玉表示感谢。(1分)
(2)雀金裘。(1分)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1分)因为第二天非得穿而又没有织补匠能补。(1分)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强撑着身子把氅衣补好。(1分)宝玉喜不自禁,晴雯却因劳累过度,晕了过去。(1分)
本题解析: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并对名著的人物形象和重点故事情节要加以了解。此外,学生应对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考点要格外重视。这里学生应了解《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和“晴雯补雀金裘”两个故事情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节选自《父亲不写信》
“第2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但是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题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思想、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上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各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要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为“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从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是困难的。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可以想见。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 “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 “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聆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思维,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 。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等等非中国固有之学的真正“百家”。
B.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①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以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②商纣王已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舆论评价”(或“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也很难颠倒;
③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是不可置疑的事实。(意对即可)
3.①并不是真正的“百家”。
②讲者的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③貌似在布道,实则是娱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半裸
高敏
几乎每天高峰期,他都在超市里溜达几圈。远远地望着货架上名牌“梦露”胸罩,那是他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因为贵,一直没有舍得买,他答应媳妇如果给自己生个儿子,就亲自给买。如今儿子有了,他却拿到了下岗证。住院生孩子的费用是他积攒的私钱,也差不多用光了。男子汉,吐个唾沫就是个坑。他决定实现妻子的愿望。
这个周末.他谎称去上班,早早地就去了超市。往常工厂里的这个点也正是他车间忙碌的时候,他会把一切工作安排得很紧凑,然后挨个的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情况。今天的他和那时是一样的状态,只是地点换了,角色也换了,虽然也来回的看每件商品和来往的人。这次他督察的目标是内衣部的售货员。他希望她打盹或者心不在焉,哪怕像厂子里那些偷懒的女工们似的聊天也好。一群少妇靠近了内衣部,他也跟着靠近了,并且用那安装了十来年螺丝的手,很机灵地就把一粉色胸罩装进了怀里,转身找了个角落,卸去了拧在内衣上的紧扣,一切顺利而自然。他有些兴奋了,多日来,老婆眼里无能的他今天也可以风光一次了。肯给媳妇花260元买个内衣,这在四邻街坊是让媳妇露脸的事,让那些看不起他在厂子上班的,责怪媳妇找错了男人的长舌妇们,眼红吧。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他简直有些飘飘然。
出口处,警报器在他右脚尖一踏出的瞬间鸣响了!这时,和自己并肩的女人拔腿跑得没有了人影。他慌张得先是一愣,接着就被请进了保安室。他想起了厂子下班的时候,他带领着保安检查偷纸的人,女工们把卫生纸掖在腋下或裤腰,季节还没有到冬天,可是她们就已经有冬天厚重的扮相了。他也不管别的车间怎样,就在女人们的唾液和叫骂声中,命令她们把风衣里的东西统统拿出来。别人都说他太拿豆包当干粮了,厂子大大小小的领导不知道用各种藏着掖着的动作拿走了多少,兜售出去,一来二去的转换成了“实用经济”。所以厂子被扒得几乎精光。
这回在别人的断喝声中,他已经被命令着翻开了所有的口袋,而且还被命令着脱去外衣,他想这动作怎么难受的这么熟悉啊,可怎么就落网了呢?他想到了别人劝说他一块偷运厂子机器的场景,结果人家得逞了几次,后来露了馅,愣把个丈二和尚似的他扯了进去。白白被泼了一身脏水,恼得他差点去黄河洗洗。眼见着好好维护的厂子就这么的说散就散了,黄包车自己不愿意蹬,打地摊自己丢不了那人,自己成了没有饭碗的下岗工人……这时,他上身很快要被戳穿了,事业单位工作的媳妇给他买的休闲内衣紧身而有弹性,健美的胸肌就丰鼓鼓地勾勒出来,保安的眼珠子看得就要突出来,正纳闷怀疑眼前的这位是否乳发达?还是健美教练?他真的绝望了,自己像个动物似的几乎半裸着站立着,他决定坦白从宽,他本来就决定在这次得手后找个合适的钳工活,挣钱养家的,并告诉这里的人为他保密,别气着月子里的媳妇。一时的困窘,失去单位的困惑无助!他为自己开脱。他这样的想。
这时,内衣部的售货员急急跑了来,向保安说刚才跑的那女人偷走了内裤,并说她是这里的惯偷,这位先生是无辜的。接着,把他慌忙中丢失的钱包和带着相片的下岗证归还他。他终于睁开眼睛,上身火辣辣的疼。忽然地,他想跑,像那个女人似的,不!应该比她更快,像饿狼似的最好!越远越好。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他”原来所在的工厂,经营管理十分糟糕,就连厂里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把厂里的东西偷出去卖。
B.小说主人公“他”原来是一家工厂的干部,他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
C.小说中的那家超市虽然装备了一些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但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还是需要努力提高的。
D.“他”的媳妇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想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名牌胸罩竟然都舍不得买,这也太吝啬了。
E.是下岗之后的经济落差、困惑无助和现实社会的大环境等综合因素,使“他”一步步走上了灵魂的堕落。
(2)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小说主人公“他”那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了,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半裸”为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他”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半裸”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他”偷了胸罩飘飘然地想到“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第二次是“他”因为偷窃被超市保安扒得半裸。这两次“半裸”构成了小说整个情节的前因后果。②“他”在下岗前后的“落差”中“半裸”出的真实的人性和卑微的灵魂是小说主题的重要内容。③通过“他”在下岗前后的“落差”通过“厂子被扒得几乎精光”,通过那个偷内裤的惯偷女人和那个内衣部的售货员,通过对“他”想跑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情节,小说实际上已经把一个现实社会扒了个“半裸”。
(3)小说最后的这句话,直接将笔锋刺向了现实社会;从“他”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的情节来看,“现在时兴裸奔”,以“裸奔”为“时髦”,分明是在告诉我们,现在“时兴”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种种丧失良知、违背道德的行为竟然成了所谓的“时髦”——这是一种何等丑陋而又可怕的社会现象!
(4)小说以辛辣的笔触,通过“他”嘲讽了一个真实而卑微的灵魂。但是“他”最终的良心发现,说明“他”并没有到那种不可救药的地步。为了在下岗后的窘迫生活中兑现老婆生了儿子后满足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愿望——拥有一件名牌胸罩,“他”竟然鬼使神差地做了自己未下岗时的监督对象,并幻想着“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但“警报器在他右脚尖一踏出的瞬间鸣响了!”在接下来的现实情景以及“他”回忆的时空交错的叙述中,角色转换后的矛盾将“他”推向了“逃无可逃”“准备坦白”的绝境。至此,“他”的灵魂也被“扒”了个“半裸”。同时,生活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从前他“捉拿”别人,如今自己却被人“捉”到。尽管侥幸在“半裸”状态中规避了“全裸”的后果,但“他”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了。这些情节极具讽刺意味。但是当内衣部的售货员急急跑来救了他之后,“忽然地,他想跑,像那个女人似的,不!应该比她更快,像饿狼似的最好!越远越好。”从这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无地自容,“他”“像饿狼似的”力图尽快找回那个因一念之差而失落的灵魂——这是“他”良心发现的见证。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