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AE 本题解析:A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 E.①左慈让曹操退出争斗,让刘备称王,不然要取曹操性命。②曹操头脑疼痛不已,请华佗来医治是后来被梨树神所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9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 D
小题2: B
小题3: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本题解析:
小题1: A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无言之美》)C,是《无言之美》原文阐述内容,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而不是原理。
小题2: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小题3:题目中理解好“所以”即可,单独理解难度大,幸好后面有解释,适当改动即为优秀答案。两个方面“言达意” “言不达意”作答就行了。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珍惜牵挂
何山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连接亲情,连接友情,连接爱情,连接乡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乡情魂系梦萦的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距离遥远却无法阻断彼此友情的牵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爱人缠绵悱恻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家人血浓于水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是牵挂的执著……
牵挂是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
人间的温情需要用牵挂来表达。
牵挂,其实就是一封满是错别字的简短家书:丫儿,你在外边还好吗?
牵挂,其实就是悦耳的电话声带来的亲切的问候——“你好”、“妈,我想你了”、“豆子,在哪发财呢?”
牵挂,其实就是小小手机荧屏上彩色的信笺——“亲爱的,我在北京,想你。”、 “冬天了,家里买煤了吗?”
牵挂,其实就是来自大洋彼岸温馨浪漫的伊妹儿:满天星星都是我思念的眼睛在凝视着你。
牵挂,其实就是你身后那双期盼的眼睛,那份刻骨铭心的惦念……
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
当你从母亲温暖的身体里挣脱,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从蹒跚学步到哑哑学语,从嬉笑怒骂到举手投足,都无一例外地牵动着母亲的心;村中的小学,乡里的中学,城里的大学,我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就一天天地远离家乡,远离母亲。当你终于独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时,就带走了母亲心中那份对儿女永远的牵挂,却把自己那份生疏粗糙的牵挂留给了母亲……
一个人在他乡打拼,心灵和身体经受着艰苦的历练。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那份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
你说:我在外面努力打拼,艰苦创业,等我有能力挣下了温馨可人的家园,就把母亲接过来享福;
你说:我在外边很好,不用母亲惦记。我独自承受艰难困苦,一个人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告诉母亲,免得她担心和忧虑;
?你说:我会按时寄钱回来,让母亲衣食无忧;
?你说:母亲的身体还很硬朗……
于是你封锁了自己的一切消息。一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任凭渴盼的眼睛望穿秋水,任凭思念的愁绪日夜煎熬,皱纹刻满了额头,白发染遍了两鬓,岁月让母亲迅速苍老,牵挂让母亲寂寞和消颓。孩子啊,你可知道,母亲不需要冰冷的钞票,只想跟你吃一顿土豆白菜;母亲不需要富丽豪宅,只想跟你在一铺炕上唠唠嗑;母亲不可能给你物质上的帮助,可是,母亲的老屋是你永远的依靠和港湾;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休憩的家园……
你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了,迎接你的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那一抔寂寞的黄土……
“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朋友,多给亲人一些牵挂吧,其实很简单,就是轻轻拨动一下手指,亲切地叫一声“妈”,她永远乐于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成功与失败。常回家看看,不用带一大堆东西,就是跟母亲聊聊天,听听她的唠叨,让她永远保持着骄傲和自信。让她觉得在孩子心中,母亲,永远最重要,母亲,永远是你最亲最近最爱的人!
生活需要别离,也需要牵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牵挂的歌,谱出生活律动的乐章,唱出人生的悲欢离合!
(原载2005年11月18日《青年文摘》,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5分)
小题2: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⑴儿女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⑵文章通过哪个情景来印证“‘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3分)
小题3:文中“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思念儿女的母亲为什么对儿女的身影既熟悉又陌生?(3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是一篇散文,以“牵挂”为感情线索,重在讴歌充满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
B.本文通篇所写的牵挂之情就是指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C.作者在文章中直抒胸臆,呼唤人们一定要珍惜牵挂,要多给亲人以牵挂。
D.本文最后一段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讥讽,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追逐功得而迷失亲情的极度愤慨。
E、本文语言优美,开头引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使读者沐浴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从而产生对“牵挂之情”的感动、回味和联想。
参考答案:
小题:文章通过五个事例来具体表现“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的:一封满是错别字的简短家书; 悦耳的电话声带来的亲切的问候;小小手机荧屏上彩色的信笺;来自大洋彼岸温馨浪漫的伊妹儿;那份刻骨铭心的惦念。(每个事例1分。共5分)
小题:⑴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3分)?⑵你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了,迎接你的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那一抔寂寞的黄土。(3分)
小题:因为母亲与儿女分隔久远。(3分)
小题: BD?(每个3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
小题:
小题:
小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字,完成1-4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人类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方面是说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离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世俗。
2.说明任何世俗得失在自然面前都能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3.个异、永恒、共和理想、补救自己精神内伤的良方。
4.城市人:①合乎题意。离自然遥远的自然是城市。②寻找自然是本文的切入点.城市人渴望到大自然中去。③城市面对的的是人造品,而这些人造品虽有产权,但缺少个性,不能永恒,因而人们希望到大自然去改变生存环境,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 文明人:①无数的人造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人造的文明可以提供大自然所能提供的很多东西。②文明人相对自然而言,能回避灾难,有怜悯和敬重之心。③对文明的自我反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整个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活动,从文章第一节结尾和第二节开始的两句话都可以推断出来。原文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点评:建议同学先将涉及到选肢的部分内容先用笔划下来,然后进行仔细比对,再根究上下文的意思推敲,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不难得出。
小题2:“摆脱痛苦”文中没有根据,踏青是为了“催护新生”
点评:本题涉及的范围比较清楚,学生只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就能看出两者的差异。
小题3:“在唐朝”不严密唐玄宗前未作规定,原文是“唐玄宗时”
点评:本题的错误设置是故意将时间改变,做这类题时,学生要特别关注时间、地点、人物、因果、范围等等容易设置错误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