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儿。
玛莎小姐四十岁,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的存款。她还是独身一人。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为了证实己对他职业的猜想,她把一幅油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任何艺术家都不会忽略它。
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
“真的吗?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是多么柔和,多么亲切啊!他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画得不准,可却不得不靠陈面包过活!但玛莎明白,虽则不幸,可一个天才在成名之前,常常是不得不如此艰苦奋斗一番。
从此之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柜台上任何一种美味糕点。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开始担心起来,见他每次只买那么点儿可怜的东西,她很心痛,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任何别人此刻也会这样的。玛莎灵机一动,立刻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
玛莎暗自微笑,对自己的大胆及慷慨的冲动感到高兴。但又不禁焦虑不安。是不是太冒失了?他会生气吗?肯定不会,吃的东西是不会说话的,而黄油也绝非女性冒失的象征。
那天玛莎久久想象着当这位可爱的顾客发现她的小把戏时的情景。大概会放下画笔和调色板,站在画架旁,那上面摆着他正在画的那幅画,然后,他开始准备那只有干面包和白开水的午餐,他把面包切开——啊,想到这儿,玛莎脸红了。当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他会……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快步来到店堂,两个男人已经站到柜台前,一个是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那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今天早上她那颗善良的心还曾为他动过恻隐之情。
可他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要知道,是向玛莎小姐啊!
“蠢东西!”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你毁了我!”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我要你知道,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混账女人!”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最好的背心上。这时,陌生人抓住了那位正在喊叫的顾客的衣领。
他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市政厅一个新的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马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马姆勃格的设计图,全毁了……”
玛莎走进内室,脱下蓝点丝绸背心,又换上那件烟色斜纹哔叽的,然后回到柜台,坐下了……(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构思独特,以两块黄油面包为线索,使小说的结构非常严谨。
B.“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是这篇小说的重要情节,它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在刻画玛莎小姐这一形象时,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内容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姆勃格一反常态的样子。
E.小说的结尾写马姆勃格是一位制图员,这在前面已有多处伏笔,因此结尾让人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之感。
(2)小说中玛莎小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玛莎脱下蓝点丝绸背心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人玩索。”请结合全文,探究“玩索”的内涵,并从写作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善良,有恻隐之心;②大胆,慷慨;③浪漫,富于幻想;④有些小聪明。分析略。
(3)①呼应前文,即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玛莎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蓝点丝绸背心。②与前文形成生动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心理。③巧妙地点出了玛莎恋情初萌时的欢快以及希望破灭后的悲痛,微妙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④与“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最好的背心上”形成呼应,写出马莎见到马姆勃格发火的震惊到明白真相的过程及心理变化。
(4)①内涵:出乎意外的结局,巧用误会。②小说欲奇故平,欲擒故纵。作者把小说的“文外之旨”.悄悄地隐藏起来,让读者以为事情的发展本应往东,但在收尾处却妙笔一转,来了个西向而行。误会解开之时,也是作者抖包亮底之时,更是作品的悲剧力量充分显现之时。正足最后这精彩的一笔,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使小说的发展合情合理。③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会构思。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结局在写作上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千把字的作品,尺水兴波,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沉思。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则通讯,回答后面题(16分)
云端深处有“菩萨”
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上,除了两座代表现代文明的公共厕所外,再没有什么永久性建筑了。人们只能在一间间帐篷里找到茶馆、旅店、邮政所,甚至是一家藏在黄色帆布帐篷里的医院。
这绝对是世界上最高的医院,没有之一。2002年,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医生卢安娜·弗瑞尔在此创办了喜马拉雅搜救协会附属诊所。此前,海拔4450米一个小村落里的坡努奇诊所是最高的,那里需要徒步5天才能到达。事实证明,走得太远太快的游客往往会在这个海拔高度出现高原病症状。
珠峰急救室转移了相当一部分坡努奇诊所的病人。9年来,弗瑞尔和她的同事们已经救治过3000多名病人,其中包括30多名重病号。有人称他们是真正的“活菩萨”。
大部分病人是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他们是喜马拉雅山的原住民。 据称,这群长年生活在海拔4700米左右的人,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远高于常人。据说,曾经有背着氧气筒的登山队员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登,却看到一个夏尔巴男孩从山上急匆匆地跑下来。这个光着脚的男孩气急败坏地告诉登山队员,“我家的牛今天早上跑没了,上了山顶也没找着。”
有西方记者甚至夸张地声称,“他们长着专门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叶”。
在珠峰探险队中,他们的角色可能是向导、助手或搬运工。在队员登顶前,这群登山界的奇才必须先被雇来“修路”: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他们随身携带路绳爬到高处,将绳端用冰锥固定进千年岩冰,架设全长达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绳,起到导路、辅助攀爬和一定程度上保障队员安全的作用。
不过,即便是夏尔巴人也不能总是幸免于严酷的高山环境。一些牧民在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上放牧牦牛,结果出现了带有剧烈头痛和呕吐感的急性高山症。居民们散居于高山各处,距离诊所太远。弗瑞尔就通过无线电话进行指导。她曾经借此指导村医对一名孕妇实施椎管内麻醉,并帮助一个婴儿健康地诞生。
登山队员也是珠峰急救室的常客。4年前的5月,来自尼泊尔的尤莎参加了一个条件简陋、只拥有一些最基本登山设施的廉价探险队,结果,她在距峰顶仅有550米处突发严重高空病,陷入半昏迷状态,倒在一个陡峭的、不稳定的雪坡上,氧气也快被用光了,她的大半生命已经越过了死亡的边界线。
也就在那时,两名已经登顶的队员正在下山途中,在这个“死区”撞见了陌生的尤莎。
他们将尤莎裹在一个睡袋中,绑到一架雪橇上,沿着珠峰陡峭的南坡,花了整整8个小时,才将尤莎一步步抬下险峻的山壁。12个小时后,抵达位于大本营的小诊所。
尤莎获救了,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她这样幸运。就在她获救的1年前,英国登山者夏普也被困珠峰附近,数十人曾从他身边经过,登顶后返回,但没有人施以援手。最终,夏普因缺氧身亡。
弗瑞尔和她的同事们的重要工作,也包括处理那些遇难者的尸体,他们被封存在冰碛中,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后来者发现。
当然,这只是最最糟糕的情况。大部分时候,弗瑞尔的病人们总是捂着“快要被咳断的肋骨”,或是敲打着疼得“像是被刀劈成两半”的脑袋前来就诊。在这座孤寂、冰冷的冰山里,弗瑞尔甚至也会帮忙看看焦虑、烦躁的登山客的心理疾病。
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急救室里,各种各样的麻烦都会找上门来。有时,病人正在接受救治,但发电机却出了故障,不过几分钟的时间,高压氧舱的踏板断裂,正输着液的静脉输液管瞬间冻结,注射药物也成了冰块。
对这名53岁的女医生来说,这里最重要的器材可不是氧气袋或止血钳,而是可以粘住各种各样被冻裂了的医疗器材的防水胶带。几乎没有一天,弗瑞尔面对的是相同的状况,见机行事成为了她的准则,“毕竟,没有哪本教科书说过,当你身处海拔5200米,遇到意外时,到底该怎么做”。?(摘自《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0日 11 版)
小题1:“云端深处有‘菩萨’”这一标题蕴含了什么内容?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
?
小题2:文章叙述了“夏普身亡”“尤莎获救”两则事例,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
?
小题3:联系全文,简析这则通讯的新闻价值。(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云端深处”指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上,权言该诊所位置高寒,医疗条件恶劣。“菩萨”,指53岁的高原女医生卢安娜、费瑞尔以及互相救助的登山者。(2分)②这一标题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像,能吸引读者,并引领全文。(2分)
小题2:“夏普身亡”是因为无人救助,“尤莎获教”是因为卢安娜,弗瑞尔在此创办了喜马拉雅搜救协会附属诊所,两相对比,(2分)既说明了救助的艰难,也说明“创办诊所”的意义,很好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同时也表达了对卢安娜弗瑞尔和她同事们的赞美。(3分〕
小题3:①讴歌在海拔5200的米的珠峰上,在严酷的缺氧环境中,53岁女医生将诊所救死扶伤的医生天职演绎得淋漓尽致,②用登山运动员尤莎获救、夏普则因无人救援遇难的事例,表明这种环境中互相救助更见真诚,提醒人们救人者也许是被救者:③希望通过这样的报道,提醒人们反观现实,医者仁心仁德,世人不要冷漠。(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内容、结构、文体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从“云端深处”有“菩萨”这一标题的表明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如表面含义是指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上, 53岁的高原女医生卢安娜、费瑞尔以及互相救助的登山者。深层含义是指该诊所位置高寒,医疗条件恶劣,对高原女医生卢安娜、费瑞尔的艰苦救助的奉献精神的赞美。在结构上,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在文体特点上, 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体现了高原女医生卢安娜、费瑞尔等的艰苦奉献精神的人格美,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述“夏普身亡”“尤莎获救”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救助的艰难和“创办诊所”的意义,表达了对对卢安娜弗瑞尔和她同事们的赞美;在结构上,与标题相呼应,使情节更完整。
小题3:此题要先对新闻内容以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再从新闻事件中,揭示出在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文章对主人公的精神的赞美来提醒人们要深刻反思,相互救助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冷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
江胜信?
在接受集体采访的那天,他和我们来了点幽默:“在301医院和210医院的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c集体智慧的结晶’。吃得下。睡得香,请大家放心。”
面对受尽病魔摧残的他,我们的安慰总是不自觉地泄露伤感;他却大大咧咧地笑着,没有丝毫的牵强。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采访的那天。有那么一瞬,我看到他喉头凸动,泪要涌出眼眶。他很利索地把食指探入镜片后面的眼角,轻轻一揉,复归常态。这个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的动作,是谈及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情难自禁:“1985年,当我穿上军装、光荣证送到老家的时候,全家都哭了;当我把第一个月工资100元钱寄回去的时候,我的父母急不可待地去取,抢着看……”
小时候食不果腹的穷苦时光,至今都在他的梦境中浮现。他的儿子方舟在大连接受我采访的时候,我问:“你父亲希望你以后考什么大学?”“复旦大学。”“为什么?”“他说那里的伙食不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能选择三尺讲台,也是出于另一种几近本能的报恩。恰如他的肺腑之言:“我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如今,患结肠癌晚期的他仿佛惊涛骇浪里一叶飘摇的扁舟,内心却风平浪静、无怨无悔。
在土改中被定为富农的老方家,在永刚的父辈们手里分了家。排行老六的小永刚弄不明白:贫下中农的孩子可以当兵当工人。为什么哥哥们却不可以;自己的学习比别人好,为什么无望上大学、当老师……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有的疑惑有了答案。
1981年的那个夏天,细瘦的方永刚背着一包被褥,迈下绿皮火车,也迈开了前往复旦大学的求学之路。1985年,从象牙塔里走出的方永刚选择到海军政治学院任教,同时圆了他两个儿时的梦想:当军人,当老师。在这里,他倾20余年之力,研究当初改变他个人、家族和国家命运的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就是这样一位坚信党的创新理论的年轻教官,却差点因为扛不住生活的重压而离开三尺讲台。父母兄弟节衣缩食,供出了唯一的大学生,他工作10年却无法给家人更多回报。咬牙之下,他于1995年相继4次提出转业,打算下海经商;惜才的学院领导真心挽留,他最终选择留下。
差一点儿就这样抛却自己的挚爱,这段“小插曲”过后,方永刚对工作更是倾注了失而复得般的热忱和激情,当年即获得教学奖、科研奖,并荣立三等功。对于他的亲人,他虽然无法以更多的金钱去报恩,但他用孝心送走了自己的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亲人眼里,他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兄弟。
当他向我们讲述他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脸上带着骄傲:“我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达到了一种和谐。”“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
1.下列对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上下文来看,第二段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其中“他却大大咧咧地笑着,没有丝毫的牵强”照应了上文的“他和我们来了点幽默”,而“男儿如果有泪……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又很好地引出下文。 ?
B.方永刚作为典型的军人形象,除具有刚强坚毅的品质外,还不乏幽默特点,这从“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说那里的伙食不错”等处不难看出。 ?
C.“我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正是这份执著的热爱,支撑着方永刚面对生命的浩劫却依然顽强。 ?
D.文章在大量的事实讲述下,总会在恰当处,用散文化或抒情(“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或言理(“患结肠癌晚期的他仿佛惊涛骇浪里一叶飘摇的扁舟,内心却风平浪静、无怨无悔”)的语言加以润色、升华。 ?
E.本文基调昂扬,采访深入,写作精心,文笔清新而深沉,是宣传方永刚事迹的成功材料。
2.在倒数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做到前后连贯,内容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重压致使方永刚意欲转业,且先后4次提出要求……这一叙述,是否有贬损英雄光辉形象之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篇人物通讯的一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方永刚的英雄形象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示例:用舐犊之情陪伴儿子成长,用相濡以沫之爱给妻子最体贴的呵护,用手足之谊给家族最热心的帮扶。 ?
3.这样做并没有贬损英雄光辉形象。这样不但表现了方永刚有报答养育之恩的情感,而且为下文写他工作热情的高涨和在“处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上的毫无遗憾埋下了伏笔。这样写,也符合通讯的要求,即远离“高大全”式的英雄怪圈,让读者读来,倍感真实,而唯其真实,方才可信,方能感人。 ?
4.情操和信念。启示有四点:①主题鲜明,彰显时代精神。②再现真实的人物故事.注入合乎情理的主观情感,以情动人。③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摒弃任何“神化”典型人物的念头。④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蒋孔阳主编,节选自《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第二册,安徽人民出版社l981年版)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小题2:联系全文,分别理解文中划线词或句子的含义。(4分)
(1)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2分)
(2)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2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4分)
小题4:指出第二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5:有人认为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好奇(憧憬)、执着(信念)、兴奋(激动)、失望(痛苦)。(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
小题2:(1)轻信:原意指轻易相信。这里指小岛快乐地迎接暴风雨的到来,将此作为对自己的又一次洗礼,拟人化地写出了小岛面对暴风雨挑战时的那种快乐与坚强。(2分)
(2)孩子们从小岛回来后极度的失望与痛苦,因害怕受家长责骂和可能成为笑柄而不愿将它们表露出来。(2分)
小题3:字面意思是指水面上那座孤独的小岛(2分)。实质上寓意孩子遥远的并未实现的梦想(2分)。
小题4: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岛景色的迷人、神奇,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1分)同时为下文两个小孩急切地想登上小岛的行为作了充分的铺垫,又与文末小岛的真实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分)
小题5:参考示例:要真正认识一个地方单靠远远的观望是不够的,还要到实地去走走。
或:我们有很多梦想,当我们真的涉足其间,却突然大失所望。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
或:遥远的岛是一种象征,一种美丽的未来、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启迪我们要像孩子一样积极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但又不能像孩子一样遭遇失败而垂头丧气。
或:我们所有的美丽的追求就像文中的小岛一样,即使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景,而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已经隐含在执着的追求之中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父亲是个职员,整天在证券交易所那如同“囚笼”般的办公室时里工作,假如我父亲不把一半工资用在医疗费以及给比我们还穷的亲戚身上,那么我们的日子还过得去。事实上,我们是很穷的。
⑵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⑶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我有时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没有想到过幸运女神会厚爱我们这个在城市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当扩音器里大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明这辆彩车已属我们家所有时,这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⑷父亲开过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待在这儿,让我清静清静!”
⑸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家后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她安慰我:“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合适的答案。”
⑹“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⑺“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我。
⑻我歇斯底里地大叫:“哪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
⑼“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⑽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9。“你看到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⑾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浅浅的K字。
⑿“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⒀“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⒁“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
⒂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票的时候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咕哝说:“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过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事。348那张是凯特立克买的。现在可看得出来那K字用大姆指轻轻擦过,还能看得见淡淡的铅笔印。”
⒃对我来说,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吉米?凯特立克是一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⒄“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⒅“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⒆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拔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⒇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格言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
1.文章中两次提到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有什么作用?
2.第⑷段中,父亲先将“我”“赶开”,后又“向我咆哮”,这是因为他?。
3.文中第⑵段写道:“事实上,我们家是很穷的。”可是最后又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候。”这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道:“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格言具有了新的含义。”你怎样理解“新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句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请分别从文中三个人物的角度分析他们各自“富有”的深该含义:
①父亲:?
②母亲:?
③“我”:?
参考答案:1.强调我们家很穷,突出了父亲诚实、正直、善良与无私的品质,从而突出了中心。
2.需要“清静”,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
3.穷是指物质财富(包括金钱)少,富是指拥有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有骨气、正直、诚实等等。
4.一是指有骨气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二是指有了骨气以后,通过努力还可以获得汽车之类的物质财富。(答“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行)
5.①良知战胜邪念,精神债务消除。②信任丈夫迷途知返,对丈夫消除邪念和儿子逐渐明理的心理上的满足。③逐渐了解做人的真谛,形成健康心理的精神富有。
本题解析:1.无
2. 无
3. 无
4. 无
5. 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