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2019-07-03 21:22:4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节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为窦建德所攻/寻:不久
C.于建德/陷:拘捕
D.勣涕致辞/雪:擦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者勣意闻奏/久之,能足音辨人
B.高祖遂归尸/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C.密后为王世充破/今入关,财物无
D.礼成,释服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原本姓徐,在李密部下谋事。后随李密投唐。李密反叛被诛后,李勣念其旧情,为他厚办丧事,高祖因此被李勣的义气所感动,赐姓李氏,并把他的户籍登入李氏宗室。
B.李勣为人,不但重义轻利,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边境的安定上也战功赫然。在其戎马生涯中,能谋善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干,太宗也赞其“胜数千里长城”。
C.有史书评价《贞观政要》“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本文以时间为序,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去繁就简。语言风格平实而不失精炼,是典型的史传“尚简”笔法。
D.本文既记叙李勣对大唐的忠诚和贡献,也记叙他让李密自己来献出“十郡之地”和为李密举办葬礼这样怀念旧主的行为,正体现了作者“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的“直笔”写史书的理念。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A.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B.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C.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D.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A
4.C
5.(1)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
  (2)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更合适的人选。
  (3)不一会李勣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敝之,不仁/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于是太子预求天下利匕首
C、臣韩王送沛公/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D、臣乃得有报太子/私见张良,具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死且不——避:逃避
B.还霸上——军:军队
C.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西向:西边
2.下列每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赐之卮酒——唯君图之?
B.而:立而饮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C.于:樊哙覆其盾于地——使毕使于前
D.且:臣死且不避——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3.下列句中的加粗字与“头发上指”中的“上”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济而夕设版焉?
B.进兵略地
C.封之?
D.又而为歌曰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参考答案:1.C
2.C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内史,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看待
B.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至,咸自矜持信:消息,音信
C.烹以待之,羲之叹惜日弥:满,整
D.意甚悦,固求之市: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尤善隶书,古今之冠羲之自序以申其志
B.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若不阙秦,将取之?
C.羲之欣然写毕,笼鹅归劳苦功高如此
D.姥闻羲之将至,烹待之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
B.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以“东床坦腹”的自然坦然,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C.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造诣相当自信,认为自己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不和,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小题4: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4分)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羲之小时候在言谈方面较迟钝(不善言谈),人们并不认为他卓异奇特。
(2)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定当(把)整群鹅全部送给你。”


本题解析:
小题1:信:使者
小题1:A项“为”:判断动词,是;动词,写作。B项“焉”:兼词,于此;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何。C项“而”:表承接;表并列。D项“以”均表目的。
小题1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因为与他不和,只去吊唁了一次”有误,文中并无此因果关系的明确交代。“王述对此深为怨恨”有误,“恨”作“遗憾”讲。
小题1:(1)“讷”1分,“未之奇”宾语前置2分,“奇”意动1分(2)“为写《道德经》”的省略补充1分,“举”1分,“相”1分,句意1分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新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些年,而王羲之竟然不曾到来,王述深以为遗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城父、舒、六等为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引兵而东归——解,涣散,松弛
B.楚兵食尽——罢,通“疲”,疲惫
C.以舒屠六,九江兵——举,“尽”的意思
D.歌数阕,美人之——和,应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诸侯皆附/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至固陵,信、越之兵不会/秦王还柱
C.楚兵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D.不能,事未可知也/哙带剑拥盾入军门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②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③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④大司马周殷叛楚
⑤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⑥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与汉王订立和约后,就带上队伍回去了,但是汉王接受了张良等人的计谋,言而无信,又发动了战争,最终使项羽陷入绝境。
B.张良献计,如果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彭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韩信,终于使彭越、韩信出兵击楚。
C.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何等急迫!而司马迁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深情无奈的侠骨柔肠。
D.本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参考答案:1.C
2.C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常识》..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