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7-03 21:22:40 【

1、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家来贵门——阿母媒人
B.举酒客——举匏樽以相
C.况短随化——余独好以为常
D.少无俗韵——而吾与子所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5分)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①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②,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6.下列各句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侮:轻慢
B.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数:数说,列举
C.子以奸事我者也?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还:立刻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D.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4分)?译:?
(2)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5分)?译:?
(三)解释文言文实词。(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4分)


参考答案:6.C?解析:“事”,在这里是动词,事奉。
7.C?解析: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野人报恩,④是齐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8.(1)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2)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


本题解析:6.?解析:“事”,在这里是动词,事奉。
7.?解析: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野人报恩,④是齐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8. 见译文
参考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 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 天下尽忠之臣,没有谁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举行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人,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诛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个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 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 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连接,这里指跟随
C.直夜溃围而出直:趁着
D.项王亦身被十余创被:表被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此天之亡我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有二十八骑
C.项王嗔目而叱之乃自刎而死
D.以故汉追及之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部表现项羽英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C.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后,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参考答案:
小题1:D。?“被”应为动词,遭受
小题1:C。? A项分别为代词,他们;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分别为连词,于是,就;连词,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C项都作连词,表修饰。D项分别为介词,因为;介词, 把。
小题1:D。?③不是。
小题1:C。?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
小题1:(1)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内心感到惭愧吗?(纵1分,独1分,句意1分)
(2)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吧!(购1分,为若德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传播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汲汲:形容心情急迫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凭借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势:兵家争胜的形势
18.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不如因而厚遇之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下列句子中,补充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常倚荆州以(之)为重
君知名(于)当世
(史君中辉)又欲纪其事于石
D. 而(史君)袭其遗迹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参考答案:17.D
18.D
19.C.
20.B


本题解析:17.秀丽风光.
18. “而”均为连词,表递进。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趁机,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19.应为襄人.
20.“在此与吴激战”误.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司 马 懿 与 诸 葛 亮 相守 百 余?日 亮 数 挑 战 懿 不 出 亮 乃 遗 懿 巾 帼 妇 人 之 服 懿 怒 上 表 请 战 帝 使 卫 尉 辛 毗 仗 节 为 军 师 以 制 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朝代)的 ?。(2分)
小题3: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6分)
小题2:北宋?司马光(各1分)
小题3: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复句之间的关系。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人物变化)亮数挑战(人物变化)懿不出(人物变化)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人物变化)懿怒(事件转换)上表请战(人物变化)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小题2:这是一道文学常识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3:只是一道文意高扩的题目,注意抓住文中的句子“以示武于其众耳”。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常识》..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