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①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小题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小题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刘禹锡的《始闻秋风》,回答后面的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首联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秋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人说诗歌标题为《始闻秋风》,而这两句诗离题了,你的看法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首联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即秋风,“君”即诗人。作者从对方着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风去而复返情形。或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2 )描绘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
? 骏马鸷雕一“动”一“开”正是由于秋风使他们心动,神惊, 是秋风给他们带来了虎虎生气。这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
(3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秋风秋色的喜爱之情,由“扶病”而“强登台”更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按照要求完成小题。(共8分)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宋人,参加抗元救国,兵败后流落金陵,作此词。)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表达了作者的流亡之苦,亡国之恨.朝代交替,兴亡相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伤感。
小题2:
①用典:“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兴亡之感.
②通感:叶声寒的寒字,从听觉到触觉.
③比喻:把自己比作随风飘零的落叶.
④拟人:“西风吹世换”,风好象有人的行为特征.
⑤描写:视觉描写,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听觉描写,“ 叶声寒、飞透窗纱”
⑥以景结情:“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⑦虚实结合:“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这应为虚景;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此为实景.
(答对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以喻见意”,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景物的描写 ,多带有双关意味,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雨过水明霞 ,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一场大雨洗过天空 ,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 。“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词人在上片极言自己如落叶飘零,无根无绪,意在引出下片所欲表达的悲愤心情。
“寂寞古豪华 ,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 ,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 ,怀有深深的嘲讽。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人民的无限同情。
小题2:
这首词是词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抒发了词人的流亡之苦和亡国之恨。
上片写秋天的晚景。前两句写雨过潮回的景象,象征着衰落,定下了全词吊古伤今的悲凉基调。“叶声寒”、“飞透窗纱”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景中含情的写法,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西风”一语双关,强化了词的意境,不仅吹落叶子,而且“吹世换”,吹得人流浪天涯。由景到情,触景生情。“雨后、晚霞、退潮、叶声”,都是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下片写金陵的兴衰。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王朝由盛而衰。“寂寞”与“豪华”形成今与昔鲜明的对比。夕阳西下喻写国家的衰亡,“又”字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替的无奈。最后以大雁南飞作结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还会“说兴亡”,而大雁目睹山河变化无动于衷,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感情悲凉。
这首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了典故、比喻,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小题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
小题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
小题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周密的《野步》描写了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所以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翼的《野步》描写了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所以第二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点评: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小题2:试题分析:周密的《野步》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 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赵翼的《野步》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小题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小题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小题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有关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整理即可。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点评:诗歌是通过诗歌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读诗歌,就须了解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的。须了解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哪些特征。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