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 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译出大意给1分;“属意”1分;“心膂”1分)
(2)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或难道能让他丢官吗?)(译出大意给1分;省略句1分,“高蹈”“宁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3)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滋甚”“起”“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辞:推辞。
小题1:①招引高颎做记室一职的是周的齐王,不是高祖。⑥是说高颎避开权力地位,请求辞职。
小题1:皇上想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曾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思,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皇帝不高兴。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长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累转殿中侍御史。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日:“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藩、裴珀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关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无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公侯之器——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夺:争夺
C.及穷按之——按:查办
D.因疾固让——固:坚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1.B
2.C
3.B
4.(1)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应当受到怪罪责罚。
(2)然而吕元膺坚守皇城门,指挥军队、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考题。(共22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②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①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②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兴之暴也!暴:暴虐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
C.然羽非有尺寸尺寸:一点点凭借或资本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引:援引,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①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小题3:对文章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段文字对项羽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段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适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16分)
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项羽)我难道心中就没有愧疚吗?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⑶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⑷秦国对待将军您实在是太狠毒了,您的父母和宗族都被秦国杀死或者没为奴隶。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项,暴:突然。
点评:判断文言实词的意义,要在对选项所给句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推断。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乃:连词,转折,却/副词,才;B项,而:连词,转折;C项,之:主谓之间,取独/音节衬词,无实义;D项,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首先是要对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够了解,然后根据题目中选项中所给四个教材中的句子,,进行初步判断,再将其余四个句子代入文中在分析句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小题1:试题分析:A项,“怨王侯叛己”不是司马迁认为的项羽的过失,B项,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D项,“褒多于贬”没有依据,无论是从篇幅,还是从表述的力度,都看不出这一点。
小题1:试题分析:(1)注意“王”是使动用法,“使……称王”,“纵” 表假设,译为“即使”,“独”表反问,译为“难道”。( 2)注意“头千金,邑万户”是定语后置,同时这两句话前省略介词“以”,即“以头千金,邑万户”,状语后置,“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3)句中注意“以为”是“把……当作”,“东道主”是古今异义词,译为“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行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出使的人”,“乏困”是古今异义词,译为“缺少的东西”。(4)句中注意“遇”译为“对待”,“深”译为“狠毒”,“皆为戮没”是由“为”引出的被动句式,“戮”译为“杀戮”“没”指“没为奴隶”。
点评:翻译句子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结合文中上下文的意义,要求能字字对应,字字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左师触龙愿见太后——愿:希望
B.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C.赵王之子孙侯者——侯:诸侯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今夫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lí)牛:牦牛。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立之途,匠者不顾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夭:夭折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4分)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答案: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免于漂洗绵絮,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答案: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B项,“而”,都是顺承关系的连词。C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这类人。D项,“其”,①代词,指樗树;②表选择问,还是。
小题2:C项,“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
小题3: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其中重要的实词的含义:“一”,相同;“封”,封官;
“所用”,使用的方法。注意句式:“不夭斤斧”,不会因“斤斧”而夭折。“安所困苦”是困苦在什么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