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7-03 21:48:47 【

1、单选题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
B.字而幼孩
C.客逾庖而宴?
D.既然已,勿动勿虑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zhí),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票: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
1.下列词语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世宗享国日久/享国:宴享
B.者多自免去/墨:贪污,不廉洁
C.肉二斤矣/市:买
D.懋卿甚/恚:气愤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这才同意。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里孟子提出什么样的主张,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知已说
[清]刘开
?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①,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②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③,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④。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
? 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⑤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 (选自《孟涂文集》)
? [注]①醴:甜酒。《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元王为之设醴。及王即位,忘设焉。穆生日:“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②揖客:揖是古代的拱手礼,揖客指只行揖而不下拜的客人。意思是与主人平等。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毛、薛:毛公是赵国隐士,藏身于赌徒之中。薛公也是赵国隐士,隐于卖酒的人中。⑤子夏:孔子弟子卜商。纷华:繁华盛丽。《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悦,人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羡慕富贵繁华与安贫乐道,两种思想交织于内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其恝然径行?怪:对……感到奇怪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怠慢
C.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卒:通“猝”,突然
D.而不以君臣之法?绳:约束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否定的行为的一组是(?)
①负畴昔知遇之意
②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
③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
④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
⑤而即欲顺从求悦者
⑥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果贤士一旦受到当权人的知遇,就神往权势和利益,改变自己刚正的操行,阿谀奉承当权者,那么他即使很有才能也会被天下人耻笑。
B.信陵君有客卿三千,其中最难使之顺从的只有侯生、毛公和薛公,而信陵君最后正是凭借这几个人建功立业,扬名于天下。
C.这篇文章论说的中心是统治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统治者的征召任用。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
D.文章多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如有抨击穆生忘恩负义和赞扬毛公、薛公知恩图报的对比,也有光武帝和其他一些统治者的对比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构恶于前?自不得脱?吕师孟叔侄为逆?不在使者之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夜则兵围所寓舍亦明死生之大
B.钩党捕遍于天下句读不知
C.吾还也哀斯墓之徒有石也
D.若不阙秦,将取之吴之民方痛心

小题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去今之而葬焉若郑而有益于君
B.北虽敬,实则愤怒缇骑按剑而
C.不敢复有株治函陵
D.人皆得以使之既封郑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A.予羁縻不得还
B.以其无礼于晋
C.不能容于远近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5:翻译 (4分)
(1)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