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一)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礼记·学记》)
(2)它山之石,?。(《诗经·小雅·鹤鸣》)?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大漠沙如雪,?。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二)(1) 爱人者,?;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2)?,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
(4)?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陈与义《牡丹》)
参考答案:(一)(1)不知道(2)?可以攻玉(3)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4)燕山月似钩
(二)(1)人恒爱之(2)君子坦荡荡(3)?无边落木萧萧下,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4)独立东风看牡丹
本题解析:该题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相关篇目的背诵及默写情况,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诗句中“攻、徘徊、苇、冯、御、钩、荡、萧、鬓”的写法。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释】①墟落:村庄?②穷巷:深巷?③雉雊(gòu):雏鸡鸣叫。④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①晚泊渔浦②
宋·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櫂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③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②渔浦:钱塘江东岸的知名度口?③龙山:钱塘江西岸
(1) 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涵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诗以“牛羊”、“?雉”、“蚕”为意向,潘诗以“雁”为意象,意象有别,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王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核心是一个“归”字,牛羊徐徐归村巷,老人拄杖等候牧童归,雉鸡鸣叫归巢,蚕儿吐丝作茧,农夫荷锄归来,万物皆有所归。
②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唯独自己的彷徨中路,既羡慕又惆怅,吟咏《式徽》,以表归隐田园的心情。潘诗写自己客居他乡,奔波劳碌,异常孤独,终于得以自异地归家,一路所见景物,无不表现急切的思鬼心情。
(2)①王诗属田园诗,牛羊、雉鸡、桑蚕、是村落中典型的充满浓郁乡间气息的意想,诗人以它们的自然、亲切、素朴、表现万物皆有所归的安详、恬静、闲逸。
②反衬自己混迹官场、归隐太迟的孤单、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志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②滟滪: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1)有人说颈联中的数字运用精妙传神,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颔联所抒之情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一:“双”修饰“蓬鬓”,双鬓如蓬,写出了诗人漂泊的艰难,与下一句“一”相呼应,音节上具有照应美,突出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独寂寞。
示例二:“一”修饰“钓舟”,表明诗人孑然一身,孑然一身的诗人和烟波浩渺的江汉两相对照,更让人觉得诗人漂泊的孤独寂寞。
(2)用文翁在四川建功立业的典故赞美李剑州坐镇剑州三年的功劳,用李广虽劳苦功高但未能封侯的典故表达对李剑州未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感叹。在借典故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秬秸[注]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3)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吴?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注:银鱼和鲈鱼是吴江的特产。合:应该
小题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①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颔联写诗人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深在芦苇之中,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颈联写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青天如洗,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寂。“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②视听结合:诗句描绘了“江色、青天、落日”的美好与宁静,有描绘了“鸟声”,集市人散的声音,表现了吴江恬静美好。③虚实相生。“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妙在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前两种写出任意一种,分析正确得4分,第三种1分。)
小题2:⑵.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2分),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2分),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答题时结合诗歌分析,答出手法的具体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的题目,首联主要是美味,后三联主要景致和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