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1:56:4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小题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本诗写一同在外漂泊的同乡故人聚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畏晓钟”的原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小题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
小题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 分),描绘了林中泉水淙淙流淌的画面(2 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淡泊的情怀(2分)。
小题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衬托)(2分);用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世上万物都随着秋天的气候而变得萧瑟了,在夜晚的凉风中,不妨开一樽酒畅饮。水中的云影和天上的白云互相映照,树林下的泉声在静寂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小题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树林下的泉声在静寂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故用了反衬的手法。其表达效果,要答出语境意和情感意,即用树林下的泉声突出了夜晚的静寂,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在诗歌鉴赏中,对于句子的理解或句子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往往要说出几层意思,通常是表层义,语境义和情感义等这几个方面。具体需根据诗所表现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完成后面(1)(2)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4分)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1)“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
(2)诗人写思乡角度很有特点,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虚写,想像,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小题1: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5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营造了空阔苍凉、孤寂萧瑟的意境。(2分)②抒发了词人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慨叹。(1分) 往昔繁华六朝,今已成空寂江山;昔日金碧辉煌的行宫内院,早已成鬼火明灭芳草萋萋的所在。盛衰更替,繁华已逝,让词人无限感伤。(2分)(回答“自然江山永恒、人事消磨物是人非之叹”亦可给分。)
小题2:①虚实结合(1分) 如:上片中实写石头城天地空旷、青山如壁的寂寥之景,虚写了旌旗蔽日白骨凌乱的昔日战争之景,(1分) 虚实结合写出了昔日形胜之地历经战争后如今空寂萧条的景象,使意境更加深远,抚古伤今之情更加动人。(1分)
②对比(1分)?如:“六朝形胜地”与如今“眼空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对比(昔日“东风辇路”与如今“寂寞避暑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的对比),(1分) 写出了昔盛今衰、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慨叹。(1分)
③借景抒情(1分) 如:词中以天、青山、芳草、无人松径、鬼火等营造了空寂苍凉的意境,(1分) 抒发了词人抚古伤今、昔盛今衰之叹。(1分)
④用典(1分) 下片中“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分) 抒发了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 1分)(其中①为必答项,其他项与①自由组合。若未答①而②③④全答,给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探究意境首先找到意象,然后分析共同特点,最后点明主旨,诗中意象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鬼火”“青青发”“落日无人”。这些意象的特征是“空阔苍凉、孤寂萧瑟”;在看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题目,借过去的繁华和今日衰败的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在“怀古伤今“的诗中主要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渲染)、对比和用典。本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自己的语言将曲子中的景色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
(1)苍凉、萧索。(只要意思对即可,不必强求与答案统一)
(2)这首小令通过一系列意象,描写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和思乡愁绪(2分)。
(3)略。(强调开放阅读,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