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22:13:4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堂皇:官府办公的厅堂)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国容:国家的法律)不入军,军容(军容:军队的法律)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汉书?胡建传》)
6、对下面加点的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贫亡车马?亡:通“无”,没有
B、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穿:穿过
C、执事不诿上?诿:推诿
D、致民志也?致:达到……目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胡建“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3分)
①建欲诛之?②走卒前曳下堂皇?③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④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⑤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
⑥射甲舍门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建家里贫困,没有车马,不能像其他做官的那样坐车骑马,常常与士卒一起步行,但这拉近了他与士卒的距离,使他很得士卒的心。
B、胡建认为监军御史在军营里做生意是违法的,他跟随士卒快步来到官署厅堂,命令士卒把监军御使拉下,并立即将监军御史斩首。
C、胡建在斩监军御史之前就写好了奏章,后来上奏皇上。皇上认为胡建斩监军御史是应该的,胡建因此声名显扬。
D、胡建担任渭城令时,不畏公主的权势,率领吏卒将公主的住宅包围起来,要捕捉被丁外人收买的射杀原京兆尹樊福的刺客。?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B
7、D
8、B
9、⑴当时监军御史做奸邪之事,他打通北军营垒的矮墙,将那里作为他做买卖的地方。
⑵军正不属于将军,将军有罪过,军正可以将他的罪过上奏使皇帝听,对于俸禄两千石以下的官吏,军正可以自行执法。
(3) (盖主)明知差役伤了公主的家奴,却隐瞒不报,故意不追究审查。大将军霍光扣下了盖主的奏报。


本题解析:6、 “穿”,应为“打穿、凿开”。
7、②说的是走卒,而非胡建;④是说胡建已做了充分的说理准备;⑥是盖主对胡建的诬陷。
8、不是胡建跟士卒,而应是胡建率领士卒。
9、⑴ 得分点:“穿”“垒垣”“贾”各1分。
⑵得分点:“亡”“以闻”“行法” 各1分。
(3) 得分点:补上“盖主”“辟”“寝” 各1分。
参考译文:
胡建字子孟,是河东人。孝武帝天汉年间,守北军正丞。因清贫而无马车,常步行与士卒生活在一起,用这种方式安慰并推荐士卒,深得士卒的心。
当时监军御史做奸邪之事,他打通北军营垒的矮墙,将那里作为他做买卖的地方。胡建想杀了他,就与他的走卒约定道:“我想和你们杀一个人,我说抓他,你们就抓他,我说杀他,你们就杀他。”在选士马的那天,监军御史和护军各部校排列坐在厅堂上,胡建率领士卒小跑到厅堂上拜见他们,趁胡建上了厅堂,士卒都上了厅堂。胡建指着监御史说:“抓他!”士卒上前将监御史拖下厅堂。胡建说:“斩了他!”士卒就斩了监军御史。
护军的各部校都很惊愕,不知道为什么。胡建将早已写好的奏章放在怀中,于是上奏朝廷道:“我听说过军法,确立道义准则来威慑众人,诛杀邪恶的人来禁止邪恶的事。如今监军御史公然打通军营的矮墙来达到做买卖获利的目的,私下里做买卖,而且跟军士们交易,如果不确立坚定的同敌人斗争的决心,没有勇猛地打击敌人的气节,就不能做士大夫的统帅,这就特别失理没有公正。如果采用文官的意见,那就不能行重法。《黄帝李法》上说:‘军队的营垒已经筑好,穿壁墙却不从正路走的人,这就是奸邪之人,是奸邪之人就应杀!’我认真按照军法规定的:‘军正不属于将军,将军有罪过,军正可以将他的罪过表奏,对于俸禄两千石以下的官吏,军正可以自行执法。’我对于斩监军御史于法有怀疑,但执事者当见法即行,不可推诿于上,我慎重地将监军御史斩了,冒昧地犯死罪来禀告。”
皇帝下诏书说:“《司马法》上说:‘国家平时的法律制度不用于军中,军中的军法制度也不能用于国家的其他地方。’在军中当依军法处置,何必听取文吏的意见呢?夏、殷、周三代有人在军中立誓,希望军士先受思想教育;有人在军门之外立誓,希望军士先有思想准备来等待事情的发生;有人将兵刃交叉着立誓,以达到激发军士勇气的目的,胡建又何必疑惑自已所做的事呢?”胡建由此名声显扬。
胡建后来做了渭城令,治理渭城很有名声。正遇上昭帝年幼,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将军与皇帝的姐姐盖主(盖侯的妻子)的私下情夫丁外人很要好。丁外人因此骄傲放纵,他怨恨先前的京兆尹樊福,于是派刺客射杀了他。刺客藏在盖主家里,差役不敢抓捕。渭城令胡建带领差役围捕。盖主听说此事,伙同丁外人、上官将军带了许多家奴门客前往,追射胡建的差吏,差吏散开逃跑。盖主让奴仆指责检举揭发渭城令胡建的巡捕们伤了盖主的家奴。胡建报奏巡捕是奉行公事没有犯什么罪。盖主恼怒了,就派人上书状告胡建侵扰侮辱盖长公主,用箭射公主的住宅的门,明知差役伤了公主的家奴,却隐瞒不报,故意不穷究审查。大将军霍光扣下了盖主的奏报。后来霍光病了,上官氏代霍光主事,派差吏抓捕胡建,胡建自杀。胡建的下属、百姓都替胡建喊冤,直到今天渭城还立着他的祠堂。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只有)
D.吾其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强弱之辩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ò):停。此指消除。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夫________②宗________③金________④至________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
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②宗:推崇
2、疑难句子: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保留原语气
3、根据文章开头“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可以分析出来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译文】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综书记,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甚贫窭,父兄并以佣书①为事,光独跅弛②,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之所朋附。人多赡遗,得以养亲,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光酬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③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贼竞击之而坠,未及于地,适遇竿有垂絙,光接而复上。帝望见,壮异之,驰召与语,大悦,即日拜朝请大夫,赐宝刀良马,恒致左右,亲雇渐密。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
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浅构义勇,将为帝复仇。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勇,方任之,令其总统,营于禁内。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今又俯首事仇,受其驱率,有靦面目,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遇,今在化及内营。以此复仇,如鹰鹯之逐鸟雀。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之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此麦铁杖子也,及沈光者,并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值舍人元敏,数而斩之。遇德戡兵入,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给使齐奋,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一无降者。时年二十八。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 (选自《隋书 沈光传》)
【注】①佣书:代写书信。?②跅弛(tuòchí):放荡,不受约束。③冲梯:冲锋的梯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适遇绳,非人力所及绝,断。
B.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焉预,参加。
C.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仇恨。
D.愿将军之勉,努力。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沈光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3分)
①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
②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
③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
④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
⑤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
⑥光大呼溃围,给使齐奋,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光小时候骁勇敏捷,不拘小节,虽然家里贫穷,但是人们大多赠送他东西,因而能够奉养父母,常常得到美好的食物和华丽的衣服。
B.隋炀帝很欣赏沈光的骁勇敏捷,常常推给他食物解开衣服温暖他,同辈人没有敢跟他相比的。
C.沈光自认为受国恩深重,常常思念报效国家,竭尽智慧和力量,当孟才等人暗中图谋除掉宇文化及时,他慨然应允。
D.沈光在二十八岁时就英勇战死,他手下的几百人也没有投降的,当时的壮士听说这件事,没有不流眼泪的。
小题4:文言文翻译,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独跅弛,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之所朋附。(5分)
(2)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5分)只有沈光放荡不羁,结交轻浮豪侠之人,被京城里的不良少年依附。
(2)(5分)约定在军营将领出发时,凌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


本题解析:
小题1:恨,遗憾
小题1:②句表现沈光受到皇帝的赏遇,⑤句表现皇帝对他的厚遇,有②⑤句的项不选。
小题1:“同辈人没有敢跟他相比的”不合文意。
小题1:(1)跅弛、交通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2分(2)期、以、发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沈光字总持,是吴兴人。沈光年少时就骁勇敏捷,善于骑马取乐,称得上天下之最。常常想要建功立业,不拘小节。当初建造禅定寺时,有一根幡竿高十多丈,刚好遇上绳子断了,看样子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僧人们非常担心。沈光看到后就对僧人说:"可以拿绳子来,我为你们系上。"僧人们惊喜不已,就拿绳子给他。沈光用嘴咬着绳子,沿着幡竿往上爬,直到幡竿顶部。系好绳索后,沈光撒手放脚,凌空而下,着地后以手掌支撑着身体,倒着行走了几十步。观看的人又惊又喜,无不嗟叹,当时人们称他为"肉飞仙"。
大业年间,隋炀帝招募天下勇猛敢死之士讨伐辽东,沈光也参加了。沈光将要到皇帝的所在地,有一百多个宾客骑着马送他到灞上。沈光举着酒杯发誓说:"这次出行,如果不能建功立业,我就死在高丽,不再跟各位相见了。"等到跟从隋炀帝攻打辽东时,沈光用冲锋梯攻城,竿长十五丈,沈光爬上冲锋梯的顶端,登上城门与敌人交战,短兵相接,沈光杀了十多人。隋炀帝远远地看见,认为他很勇敢,对他感到很惊异,就策马奔驰见沈光,和他交谈,隋炀帝非常高兴,当天就授予他朝请大夫这一官职,赐给他宝刀和良马,经常让他跟随在身边。
沈光自己认为蒙受皇恩深重,思忖着忠君报国。等到发生江都之难(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时,沈光就暗中招募义勇之士,要为皇帝报仇。在这之前,皇帝宠信亲近官奴,给他们取名为"给使",宇文化及认为沈光骁勇善战,正想利用他,就命令他统领"给使",驻扎在帝王的住处。当时孟才、钱杰等人私下图谋杀掉宇文化及,(孟才)就对沈光说:"我等蒙受国家深厚的恩典,却不能用死来保卫国家,这是古人都感到羞耻的事。现在又俯身侍奉仇人,受他的驱遣,有辱自己的脸面,还活着干什么呢?我一定要杀了宇文化及,(这样)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您是义士,肯跟我干吗?"沈光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裳,说:"这件事就看将军您了。我带领几百个给使,一起蒙受先帝的皇恩,现在在宇文化及的内营。凭借这股力量复仇,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轻而易举。万世的功名,在此一举,希望将军努力啊。"孟才担任将军,率领江淮的军队几千人,约定在军营将领出发时,凌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不料沈光的话泄了密,陈谦告发了这件事。宇文化及非常害怕,说:"沈光,勇猛不可抵挡,必须避开他的锐气。"当夜就和心腹逃到营外,留下人告知司马德戡等,让其带领兵马,逮捕孟才。沈光听到营内在大声喧哗,知道事情败露,来不及披上铠甲,就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寨,却空无所获。正赶上司马德戡的军队进入,沈光被团团围住。沈光大喊突围,杀死了几十个人,贼兵都退缩不前。司马德戡又派出骑兵,拿着弓箭,从两边射杀他。沈光没有穿铠甲,就被杀害了。他的几百位部下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去,没有一个人投降。沈光死时二十八岁。勇士们听说沈光死了,无不为他落泪。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颍,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知,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
B.王翦曰谢:告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
D.翦因兵追之举:发动。
小题2: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1)非六十万人不可
2)唯大王更择贤将
3)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4)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5)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6)亲与士卒同食
A.1).2).6)
B.3).4).6)
C.2).4).5)
D.1).3).5)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对他过于轻敌,导致他征荆兵败。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安排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5分)
⑵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5分,于、“度”“几何”各1分)
②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5分,善1分,“五辈”含义及语序前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谢,推辞。
点评:理解文言文常用实词在文中的的含义,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本题应该就是基于此对学生的考查。综合这一考点的“常用”和“在文中的含义”这两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王翦推辞秦始皇的话;④句讲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王翦,不能直接表现王翦的足智多谋;⑥句,是说王翦与士兵同甘共苦。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第一步、参透题干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第二步、分析信息。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第三步、对照确认。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第四步、确定答案。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 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要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小题3:试题分析: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林宅院,是为了向秦王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秦王无故地怀疑自己。
点评:做这类题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比较简单,但句中的文言现象则比较集中:于,介词,由;度,估计;几何,多少;善,好的;五辈,五次。
点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必须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2、抓特殊句。特殊句(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句子。
译文: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