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①【注】裴潾一生经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所知”。
小题1: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裴诗: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体现出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感叹。(2分)刘诗: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2分)
小题2: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2分)裴诗: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对比,衬托了白牡丹超凡脱俗,优雅高洁的形象。刘诗:将芍药的“妖无格”,芙蓉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牡丹的国色天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两首都是吟咏牡丹的的咏物诗,所抒发的感情,第一首要比第二首复杂一些,第二首主要表达对牡丹的喜爱欣赏之情,而第一首则进一步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小题2:
第一首:“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第二首: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小题1】请简要赏析“映水藏山片复重”一句。(3分)
【小题2】有人认为“此诗看到了诗人针砭现实的锋芒”,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赋予云朵人格化的特点,它时而映在水中,时而藏在山后(1分),写出了云时隐时现、悠闲自得的情状(1分)。(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共3分)
【小题2】)此诗三四句写大片旱苗行将枯死,而夏云却高高在上,化作奇峰悠闲自得,无心解救干枯旱苗(2分),讽刺了不问苍生疾苦、只顾悠闲享乐的统治者(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语言运用题 试举一例分析《女神》里对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叛逆精神的歌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凤凰涅槃》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那种敢于毁弃旧我、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决心与气概。气吞日月的“天狗”也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一个形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坐?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小题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3分)
小题2: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在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1分 )营造出肃杀凄凉又显慷慨悲壮的意境。(2分)
小题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2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或壮志难酬的痛苦)(1分),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自然景色(或生活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是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抓住意象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本首诗中前两联主要写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宿雁、江画、寒蛩等意象,营造出肃杀凄凉又显慷慨悲壮的意境。
小题2:前两联所写之景: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回响在四壁。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