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22:21:14 【

1、阅读题  古诗词鉴赏(9分)
春日田园杂兴
连文凤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日田园生活图景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第二句作者抒发了“自逍遥”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有哪些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春日雨后插秧、引泉浇药、登高放牛、柳下听莺等富于春天气息的场景,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劳动生活图。(围绕白描、动静结合、调动视听等感觉任一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手法2分,分析3分)
【小题2】①(无心出市朝)远离官场的权势名利之争,没有世俗烦扰,内心清净;②自然风光清新自然,作者沉浸其中;③田园劳动生活忙碌充实、其乐融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中间两联正面描述田园生活,通过好雨、寒泉、秧、药、犊、莺、云、柳等意象,展现出一种生意盎然的春日秀丽风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歌首联追叙自己弃官归隐的行迹,开宗明义表示了自己宁老死林壑也不乞禄于当朝统治者的态度,从东风、林壑等景物之中可体味其脱离樊笼、复返自然的感受。无心出市朝,就是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在亡国的创痛中,人们理性而克制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追求。
尾联化用谢灵运“池堂生春草”之意,以“生新草”这一具体事物来体现整个自然界一片万象更新、蓬勃滋长的生机。然细读就会发现,“生新草”是“见说”,以显示这一片生机与自己的感情是有隔阂的;又用“入梦”二字,更见这一片生机对自己来说是恍恍惚惚而游离于现实之外的。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叙写,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即含蓄委婉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不愿与新朝合作的心态。同时也使整个南宋遗民群体那种宁愿老死林壑也不肯迈进蒙元“市朝”的共同心声得到了完整巧妙的表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小题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
小题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小题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游湖上
徐?俯(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蘸”字用得特别巧妙,试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2)本诗写了作者游湖的见闻,试结合后两句具体分析作者游湖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春景被装点得格外美丽。(2分)
(2)桥被水淹,人不能度,难免有些遗憾;(2分)可是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摆渡游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东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1)“动”。小园中出水澄清,树木倒映在水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的树影随风婆娑荡漾。这样动静结合,画面显得更美丽。/“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似乎山光探头探脑进入短墙,在窥视这个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表现了小园景物的美。
(2)幽竹寒花,是孤寂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此时诗人立于这个环境中,他的高尚节操,澄清的胸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卜算子
(清)吴兰修
绿剪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蒙蒙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清,蛩作秋僧语。
小题1:词人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前人认为本词中蕴含了“孤独而不哀伤”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反衬(以动衬静)。如词中写了“夜漏声”“露滴声”“蛩声”,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小题2: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半夜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又看到斑驳的树影、飞舞的萤火虫,听到寒蛩声。整个画面色彩似淡而浓,幽静、明丽,虽然表现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种宁静之中的愉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的。


本题解析:
小题1::综观全词,不难发现词中虽然有大量描写声音的词句,但整首词营造的意境却是十分幽静的,从而可以确定词人写景时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反衬(以动衬静)。
小题2:仔细审读题目可知,题目中的观点是“孤独而不哀伤”。因此,在鉴赏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印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切入,抓住词中景物幽静、明丽的特点,并从中体会词人恬适宁静的心境和愉悦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