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③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④以员外郎巡京辅?⑤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⑥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了。(“生”、“假”、全句通顺各1分)
(2)不理解书中文句的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宾语前置、“师”“不”各1分)
(3)不久,考虑到自己离任后杨升必然继续肆行无忌,于是将他逮捕处死,全郡太平安定。(“已而”、“死”、“一”、语意顺畅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A项中的“卑”,“登高必自卑”;由“卑贱”联想推理,由“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是“地位低下”推理,由上下文搭配推理,都可以确定解释为“低矮”是合适的。B项中“俾”最常见的意思是“使”。例如成语“俾众周知”中的“俾”就是这个意思。C项中“甫”应解释为“刚刚”。原文中指“陈幼学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如果翻译作“开始到任”很别扭。而常见成语“惊魂甫定”中“甫”也解释为“刚刚”。D项中“御史以闻”可以补充为“御史以之使之闻”,即“御史把这个使朝廷听说”,而不是御史自己听说,所以把“闻”视为使动用法是正确的。
小题2:这种筛选题我们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综合采用“排除法”“正选法”“选项参考法”等,并结合原文内容作答。用正选法可以直接确定选A,因为这三项都涉及陈幼学惠及百姓的做法。用排除法可以首先排除③④⑥,③讲陈幼学坚守文化道统,④⑥讲陈幼学的职务变化。当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要将句子代入原文,弄清其准确意思。
小题3:这道题实际上也是在考查翻译能力。解题时要把选项中的内容和原文比对,看看有无信息差误。常见的设错点有:弄错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顺序、轻重、范围、态度等。解题需要细心还耐心,也需要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力。C项中“大举荒政”是大力推行治理灾荒的措施。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中“生”实为通假字,而“假”译为“借助”,(2)中翻译要体现出“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师”译为“学习”,“不”为通假字“否”。(3)中“已而”译为“不久”,“死”作动词,解释为“处死”,“一”译为“全,整个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1、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治:研究
B、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恨之——恨:怨恨
D、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恐:担心
2、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乃赏成,献诸抚军
B、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C、以其辩得幸太子——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D、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4、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1)晁错好几次上书说到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
(2)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于是命令晁错穿着朝服,而在东市把他斩杀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①。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②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③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
注:①雩娄( yúlóu) 今河南商城县东北部、固始县南部,安徽霍邱县部分地区。②燠(yù)休,亦作“ 燠烋 ”,亦作“ 燠咻 ”。优恤;抚慰。③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 :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如果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妄引之耳但见亡国之语耳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小题3: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4分)
济 上 疏 曰 太 傅 奋 独 断 之 策 陛 下 明 其 忠 节 罪 人 伏 诛 社 稷 之 福 也 夫 封 宠 庆 赏?必 加?有 功 今 论 谋 则 臣 不 先 知 语 战 则 非 臣 所 率 固 辞 不 许 是 岁 薨 谥 曰 景 侯。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3分)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多断、漏断或错断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本题解析:
小题1:夺:耽误。
小题2:也,表判断语气。B项:来,表目的/因为。C项:代词,指诬告的话/结构助词,的。D项:而且,表递进/表修饰。
小题3:“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小题4:“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小题5:(1)首先要根据句意断句,其次要注意一些句首句末词:曰、也、夫、今。
(2)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乃:于是。白:禀报。书:书信,云:说。②蔽:受蒙蔽。至戒:最大的警诫。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杨仪①,祖父集,字浩然,景泰五年进士,观兵部政。是时御史钟同、郎中章纶合奏,请复纯皇帝于东宫②,下狱。集上书于尚书谦,略曰:奸人黄竑进易储之说,以中上心,本营脱死耳。公等国家柱石,乃恋宫僚之赏而不为国本计乎?脱二人毙拷掠,其若清议何?谦以示大学士王文,文曰:书生不练事,然有胆气,当进一阶处之。遂出知安州。专厉锋气,以法绳外戚中贵,坐逮系免官。
集生舫,莒州知州。舫生仪,字梦羽,幼从父于莒。莒城善崩,父老以为杞梁妻神异,非人力所加,公设方略城之,莒人奇其夙慧。自在黉序,博览强记,习为诗赋,兼攻真草书,岳岳不与群辈为伍。嘉靖初,中进士第,除工部主事,历兵、礼二部郎中,以廉能称。勋贵故投重币为贽,公却不受。当是时,夏文愍言③方柄用,爱公才,使代草章奏。凡国家大政事,借诪于公,造膝密语,他人莫得参也。且欲荐达之,会言宠浸衰,公失援,出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备兵霸州。霸州流贼方炽,烧官寺,钞吏民。言以公儒者,当谟谋庙堂,而使居贼冲,自伤不能左右。为宋人长短句饯之,其词甚痛。公遂移病归,不复起。
家居惟以读书著述为事。构万卷楼,聚书其中,率多宋元旧本及名人墨迹、鼎彝古器之属,固不可胜数。天性简亢,不趋谒。公廷监司县吏,非折节下之,罕得见其面也。与乡缙绅会饮,鄙其无文,多据席假寐,不交一言,以故同类皆嫉之。御史钱籍者,家奴为剧盗,横行数郡中,至劫金坛库金巨万。公恶之,未尝与同席坐。江阴令雅重公,而籍亦数为诗文以干令,令问籍于公,公佯谢曰:“吾不识也。”顷之,复佯惊曰:“适思得其人,乃吾邑盗魁,何辱问焉?”籍闻甚恨。其母死,又不往吊。籍遂诬公子杀人,篡取至家,锒铛锢其颈,榜笞累百。诸公居其间,事得解,而公遂忿悒以卒。
①杨仪(1488—1564),字梦羽,号五川、七桧山人,江苏常熟人。明代中期藏书家。
②请复纯皇帝于东宫:请复朱见深太子位。纯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简称纯皇帝。③夏文愍言:夏言,明嘉靖时大臣,谥文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营脱死耳营:求,谋求
B.江阴令雅重公 雅: 以……为雅
C.会言宠浸衰浸:渐渐,逐渐
D.非折节下之 下: 自降身份与人交往,谦恭待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杨仪“天性简亢”的一组是(?)(3分)
①习为诗赋,兼攻真草书,岳岳不与群辈为伍?②与乡缙绅会饮,鄙其无文,多据席假寐,不交一言?③公恶之,未尝与同席坐?④勋贵故投重币为贽,公却不受?⑤公廷监司县吏,非折节下之,罕得见其面也?⑥公佯谢曰:“吾不识也。”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仪祖父杨集有胆识,敢直谏,受到大学士王文的赞赏,但最终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免官职。
B.莒州城墙常常崩塌,当地的父老认为是杞梁妻的神灵作怪。当时杨仪父亲在莒州,想出办法筑好了城墙。
C.夏言很看重杨仪,想要推荐他,但不久夏言失宠,杨仪被调出京城,任山东按察司副使。
D.杨仪得罪了钱籍,钱籍诬陷他的儿子杀人,把他的儿子劫至家中并擅用私刑,后经当地人士居间调解,这件事情才解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脱二人毙拷掠,其若清议何?(3分)
(2)专厉锋气,以法绳外戚中贵,坐逮系免官。(4分)
(3)适思得其人,乃吾邑盗魁,何辱问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倘若(钟同、章纶)二人死于刑讯,(那)对舆论该怎么办呢?
(2)专门(一心)磨砺锋锐之气。依法制裁(约束)外戚及有权势的太监,因此获罪被逮捕拘囚罢免了官职。
(3)刚刚想起这个人,他是我邑的盗首,您何必屈尊打听他这样的人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雅,很,非常。所以选B。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④是说其廉洁,⑤是间接表现均体现不出“天性简亢”的特点。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当时杨仪父亲在莒州,想出办法筑好了城墙。”表述不正确,非杨仪父亲所为,是尚幼的杨仪想出了办法。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脱、倘若;毙拷掠、死于刑讯;拷掠,鞭打,多指刑讯;其若……何、表反问,对……怎么样。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多指公正的议论。、厉,通“砺”,、绳,约束,制裁。中贵,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坐,因……而获罪。系:逮捕,拘囚。绳、坐、、辱,谦辞。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