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①皆谓其论出迁就?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此必妄也?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法子。
(2)下诏催促方平随之蒯主,并答应(他)让他考虑事宜自行处理。
(3)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做提防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宜卷甲而趋之”趋:奔赴。如“夜趋高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所以,选A。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敢于直谏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和⑤不是。③是说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觉得必然是谣传。⑤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所以,正确选项是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不是“解散士兵,收场其它战斗,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部队就让他们回去,并收场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厉”、“滁”、句式结构、“趣”、 “便宜从事”、 “罪”、“为先事之备”。
【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慧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干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变节,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筹划(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恳求说:“(应)屈服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变节的籍口,博得短暂的光阴,在这期间(趁此时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法子 。”当时国事富强,都觉得他的意见是迁就纵容,(最终还是)抉择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觉得:“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必然空虚,该当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执行。夏人入侵边陲,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机会,刘平等部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恳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赖的西夏,却失去了悠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适宜的措施。该当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 ,只要嫌隙凌晨打消,那么封册就在黄昏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确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慌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部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考虑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必然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收场。(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陲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赖重兵来立国而已。部队依赖粮食,粮食依赖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方便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肤浅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勋,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利益。”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遵守他的意见执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探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陲,方平清算反省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部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提防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提防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烧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恳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整个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死,长年八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B.鲁让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其皆出于此乎
D.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5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
的事情。
(2)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
本题解析:
小题1:责问,责备
小题1:前表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后为“凭借、依靠”;A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B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竟然、反而;C副词,表推测、估计,意为大概、或许。
小题1:应是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1) 数:屡次,多次。具:备办,准备。为:给,替。约束:规约,规章。为:做,作。非议者:违背公义的事情。并要补出“数具牛酒”中省略的主语“他,’,“为开陈顺逆”中省略的介词宾语“乡里人”。数、具、约束、非议者各1分,句意1分(2)许:答应,允许。归:使归,送回。并要注意“不之许”中宾语前置现象。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阅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一:竟然
B.朕将属以孤幼——属:托付
C.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并:并且
D.绩雪涕致辞——雪:擦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绩对主上“忠诚”的一组是(? )
①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②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 ③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
④遂得突厥畏威远遁 ⑤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⑥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
A.②③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绩最初辅佐李密,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李密)归顺了唐朝;而李绩仍占据李密原来控制的十个郡。
B.李绩把自己占据的州县的百姓及士兵登记造册,并全部禀告给李密,让他自己献出这些土地和民众,把功劳留给李密。
C.李绩行军打仗,善于谋划,遇敌随机应变,在讨击外族的作战中大获全胜;太宗称赞李绩就是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也比不上他。
D.李绩深受太宗恩遇,太宗先后封他右武侯大将军、并州都督、兵部尚书等职;李绩突发重病,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其和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葬礼完毕,脱去丧服解散,朝廷内外都认为李绩重情义。
(2)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重用和信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