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参考答案:
小题1:A.(“慢”应解释为“轻视,忽视”)
小题2:C.然而,但是,表转折A.他,代词;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B.……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D.把,介词;因为,介词)
小题3: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小题4:(1)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不过盗贼产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还担忧什么盗贼呢(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 (5分)?(采分点:除、顾、止、何盗之患的句式,语意通顺)
(2)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5分)(采分点:以,两个“惧”、“生”的用法,而、倒装句式,语意通顺。)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不过盗贼产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搞好,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贼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搞好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受罪。”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①其人少贱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D和例句:代词,这;A动词,到……去B无意义的衬字,不译C结构助词,的
小题:A①②都是动词,表动作、行为,可译为“写”“创作”;B①目的连词,用来②副词,才C①疑问代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什么D①指示代词,那个②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参考译文:
胡旦,写文章文思敏捷文笔华丽,当时很被人推重。晚年眼睛有病,在家闲住。一天,国史实录院的人共同商议为一个高官写传记。这个人年青的时候地位低贱,曾经做过杀猪的工作,写史的官员们认为隐讳这个情况就不是如实记录;但写下来又难于措辞。于是一起去见胡旦。胡旦说:“为什么不说:‘这个人曾经拿着刀割肉,表示自己有宰割天下的志向?’”没有人不惊叹佩服。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本文第二自然段,对“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句中加粗的四个“臣”字,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导解:依据句式结构,可推知①③相同,均指君主时代的官吏,文段中指的是太守逵和刺史荣;②④相同,是作者对君主的自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3分)
译文:?
参考答案::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郦食其)道歉,邀请(他)坐上座。(得分点: “摄”“谢”“延”各1分)
本题解析::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郦食其)道歉,邀请(他)坐上座。(得分点: “摄”“谢”“延”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