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2:39:0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门人①欧阳秀才②游江西?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③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注:①门人:指门生、弟子。?②欧阳秀才名辟,桂州灵川人。秀才,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士人的泛称。据《宋诗纪事》记载,在这次送别后的三十二年,欧阳辟中了1091年(元祐六年)进士,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 ③鸟哺,指乌鸦、凡鸟。
小题1:本诗三、四句和五、六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其中两句简要分析。(3分)
答:?
?
?
【小他2】这是一首送别诗,请就最后四句,概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
?
?
?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三、四句用了比喻,将欧阳秀才的心思(愿望)比作飞向高空的落花,开始江西的游学生活,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或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离生活的美好憧憬(1分)第五、六句用了比喻,将欧阳秀才比作凤凰,称赞他才华出众,非凡人可比。(3分。“比喻”1分,写出本体、喻体1分,表达意图1分。)
小题2:①谆谆嘱咐。嘱咐学生到江西后,要择善而居,要慎于交友,万勿与庸俗之人相处(卑俗之人相处往来)。②殷切期盼。告诫学生勿忘科举,期盼学生来日能够折桂(科举及第),或来日能够考取功名,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4分。每点2分。其中“择善居”、“慎交友”、“勿忘科举”、“折桂”(科举及第、考取功名)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三、四句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
第五、六句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晋代束皙《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屈原《楚辞·涉江》:“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可见凤凰乌鸦,品类不同,不能共处。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李白《早发白帝城》
2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3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参考答案:1、轻舟已过万重山 2、远近高低各不同 3、岂因祸福避趋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
送柴侍御?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寒鸦飞尽水悠悠。
(1)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2分)
(2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答:
(3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5分)
答:


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2)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3)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本题解析:王诗大约是诗人贬时的作品。起句“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严诗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自然,造语清丽流畅,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三个“轻轻”,它使诗人那种不忍打破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体现,并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诗人心中眷念着的情人形象,是诗人心中旧情的流露——这种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C.诗节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意象美。
D.如果说“金柳”令诗人心潮荡漾,那么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则是对康桥强烈的依恋与缠绵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三美”应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本题难度:简单



5、其他题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小题1:淇水汤汤,?。(《诗经·氓》)
小题2:青青子衿,?。(曹操《短歌行》)
小题3:?,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4:暧暧远人村,??。(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题5:??,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小题6:波光里的艳影,??。(徐志摩《再别康桥》)


参考答案:
小题1:渐车帷裳?
小题2:悠悠我心
小题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4:依依墟里烟
小题5:挟飞仙以遨游?
小题6:在我的心头荡漾


本题解析:小题1要注意“帷”的形旁;小题2注意“悠”的准确记忆;小题3注意“固、诞”的字形;小题4注意“墟”字的形旁;小题5注意“遨”字的写法;小题6注意“漾”字的写法。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