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08:05:4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下列各题。(共5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第28章)
子畏于匡③,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5章)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②矢:同誓,发誓。③畏于匡:畏,受到威胁。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这使子路认为孔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的惩罚,以此来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这表明了孔子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小题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哪些能力?(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在孔子心目中,“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没有依据,3分。
小题1:2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敬宗,字光世,慈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刑部主事。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再修《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内艰归。
  宣德元年起修两朝实录。明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帝谕之曰:“侍讲,清华之选;司业,师儒之席。位虽不崇,任则重矣。”九年,秩满,迁祭酒,正统三年上书言:“旧制,诸生以在监久近,送诸司历事。比来,有因事予告者,迁延累岁,至拨送之期始赴,实长奸惰。请以肄业多寡为次第。又近有愿就杂职之例,士风卑陋,诚非细故,请加禁止。”从之。
  敬宗美须髯,容仪端整,步履有定则,力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六馆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讲设馔会食整肃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僚属惮其严,诬以他事,讼之法司。周忱与敬宗善,曰:“盍具疏自理。”为属草,辞稍迁就。敬宗惊曰:“得无诳君耶?”不果上,事亦竟白。
  满考,入京师,王振欲见之,令忱道意。敬宗曰:“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冀其来谢。敬宗书讫,署名而已。返其币,终不往见。王直为吏部尚书,从容谓曰:“先生官司成久,将荐公为司寇。”敬宗曰:“公知我者,今与天下英才终日论议,顾不乐耶?”性善饮酒,至数斗不乱。襄城伯李隆守备南京,每留饮,声伎满左右。竟日举杯,未尝一盼,其严重如此。
  十二年冬乞休,不允。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同引年致仕。家居不轻出。有被其容接者,莫不兴起。天顺三年五月卒,年八十三。后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袁忠彻尝相之。曳二人并列曰:“二公他日功名相埒。”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永乐大典》/与:参与
B.盍具疏自/理:分别
C.袁忠彻尝之/相:观察
D.时勉貌稍/寝:丑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诬他事,讼之法司/愿十五城请易璧
B.返币,终不往见/民到于今受
C.位虽不崇,任重矣/欲速不达
D.属草,辞稍迁就/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敬宗任国子监司业时,锐意革除内部弊端陋习,他上书给皇上,请求按生员在监学习时间的长短安排外放历事的顺序,得到了准许。
B.陈敬宗对监生和僚属要求严格,所掌监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且注重以身立范,因而遭到下属的诬陷,所幸并未因此丧失皇帝的信任。
C.大权在握的宦官王振想与陈敬宗增进私交,示意他去拜谒自己,敬宗不予理会;后又送来厚礼,求其抄书,敬宗却将礼物返还,可见其端肃耿直。
D.陈敬宗曾与李时勉分任南北两京的祭酒职务,两人仪容、个性和治校方式虽有不同,但贤德、才能都被人们称颂,并称“南陈北李”。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六馆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讲设馔会食整肃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
5.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日举杯,未尝一盼,其严重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A
4.六馆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讲/设馔会食/整肃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
5.(1)我是各位监生的老师和表率,却私底下去拜见得势的宦官,那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各位监生?
  (2)敬宗整天举杯喝酒,从不看一眼歌伎。他严肃稳重到了这种地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新唐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
B.乡人以无细谨,之      薄:接近 ?
C.遣使者四辈敦        趣:通“促”,催促 ?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   除:官阶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 ?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论语》片段,回答问题。 (5分)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小题1:“玉帛”和“钟鼓”指代的分别是什么?(2分)
小题2:从上述文字看,“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作简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礼物和乐器
小题2:两者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礼”是外在的形式,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仁”决定和支配着“礼乐”。如果没有“仁”这个内核,“礼”的存在将缺乏意义,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内容概括的题目,从文中“礼云”“玉帛”“乐云”“钟鼓”可以知道答案。
小题2:这是一道探究句子主旨的题目,句子的内容是“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由此可知“礼”和“仁”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吏?道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厥可已,其去民近故也/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民/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繁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
C.竭之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A
4.⑴译文: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
  ⑵译文:(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百姓)不能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
  ⑶译文: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