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8:05:43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此所以为我擒也。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C.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D.尔何相信之审邪?故为之文以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都表修饰的连词。A项各为“因为”“被”;C项各为“……的原因”“用来……的”;D项各为“这么”“这”。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融百货公司”过时了吗? ? 董玉华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分合合,似乎也有一个魔咒在左右着它。最近花旗银行有意“瘦身”,将其困难重重的投行业务和消费者金融业务从全球商业银行运作中剥离出去,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似乎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 金融危机之前,花旗银行一直通过并购构筑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由一家以商业信贷为主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转变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但是,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在金融危机中,花旗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更是严重危及了其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花旗银行将其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是一个明智之举。 从历史上看,以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美国银行则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银行业是实行混业经营的。由于人们普遍将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归咎于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美国在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严格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分离。这种严格的分业经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从8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混业经营的迹象,到90年代中后期,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特别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分业经营模式在法律上已结束。 那么,这次花旗银行的“瘦身”,是否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又要从混业经营重新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是否意味着像花旗银行这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百货公司”已经过时了呢? 应该说,目前还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 一方面,应该看到,混业经营的内在动力和需求没有改变,混业经营仍然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可以说,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未来银行业的根本发展趋向,只会促使银行更加稳健审慎地经营。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传导,则是因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引发了金融衍生产品链条断裂造成的。金融危机确实暴露出投资银行的内在缺陷,也反映了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但是,这次危机的成因,与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给投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尽管如此,这次金融危机也使我们认识到银行开展稳健经营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格局并没有变,但银行过分追求“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级市场”的模式,客观上容易造成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一家银行应该构筑核心业务突出、适当发展多元化的稳健审慎的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金融百货公司”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2.对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的分析概括,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金融百货公司属于银行建构中混业经营的模式,是银行业中一种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与这种经营模式相对的是分业经营。 B.金融百货公司可以是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C.金融百货公司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目前银行业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的格局。 D.金融百货公司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它与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会严重危及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7. E.分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分合合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引导人们思考并探讨金融危机中的银行体制,回答“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 。 F.对最近花旗银行有意“瘦身”给予肯定,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是明智之举,值得采用混合经营模式的银行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G.我们既要认识到“金融百货公司”在银行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问题和不足,构筑核心业务突出、适当发展多元化的稳健审慎的银行经营模式。 H.提出银行过分追求“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级市场”这类经营模式的问题与弊端,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改变银行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8. I.花旗银行是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目前它已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 G.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美国银行业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这与当时美国人对引起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目前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成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还不是十分迫切。 银行开展稳健经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9. 花旗银行将其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 从历史上看,德国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一直实行混业经营,没有像美国银行那样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都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着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投资银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因此,有效地控制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就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参考答案:1. D 2. C 3. A 4. B
本题解析:1.“金融百货公司”是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不宜说成“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 2.文章的目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百货公司”这种经营模式的认识,一是构建银行运营模式应采取“稳健审慎”的态度。此外,其他三项中有些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如A“回答”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B中“花旗银行有意瘦身”“值得采用混合经营模式的银行认真地学习和借鉴”D中“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改变银行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等 3.注意文中的限制短语“金融危机之前” 4.A项中“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务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推断错误;C项中“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的推断没有依据,这两个法案都是根据当时的需要颁布的,目的是为了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D以偏概全,“投资银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是这一次的原因,文中并没有说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只有这一种情况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附〕相关文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敬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部分内容的概括。一般说来,由于试题涵盖的范围小了,判断部分内容的概括要比判断全文内容的概括容易些。但考生须特别注意题干所指定的范围,看备选项所述是否与题干指定的范围一致。1992年、1993年两年的试题,指明从哪句至哪句的内容,范围十分清楚;而我们所选的1994年的这个试题,只说“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确定试题范围的难度就大得多了。我们节录的“相关文字”,是四个备选项涉及到的,实际上按试题指定的范围,还得掐头去尾。“去职归家”是因为老母“籍年已满”,与“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无关。所以,A项前半句所述言不及义,而后半句又把“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这种婉谢之辞当作去职的原因,不辨主次,错会了文意。“既归家”以下文字,叙归家之后的事,显然,也离开了试题指定范围,B项的错误正在于此。排除了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D项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C项的说法有两点明显的不妥之处:一是事情缘起没有说清;二是概括的角度不对,或者说答非所问。如果试题改为“对顾觊之敬重何子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那么C项当然是正确的答案了,但是就本题而言,这却是错项。可见,解这类题,不仅要看选项所涉及的范围与试题指定的范围是否一致,还要注意叙述的角度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子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日‘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选自商务印书馆《遗山先生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渠欲得君作记——渠:他 B.谓初机之士——机:机巧 C.胁肩以入市——胁:缩敛 D.利嘴长距——距:距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足(? ) A.君其以我故为之——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无乎不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何乃不二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君归试以言问之——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简要叙述李生与娄公的关系及娄公的身份,点出写作本文的缘由,并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 B.作者对小隐和大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小隐和大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而隐于何处是区分小隐和大隐的重要标志。 C.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乾没氏”之徒的形象,这是“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的有力证明。 D.篇末借韩伯休的故事,旨在把韩伯休与娄公对照,同时作者也指出命名“市隐”肯定并非出于娄公本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信仰正道不坚定,(为了)不看见能够引起贪念的外物,使内心不乱。 (2)(追求)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你怀疑什么呢? (3)言语,是身体行动的装饰,身将隐居,怎么用言语来装饰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 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 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行: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矫:假托 C.干名采誉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锐:锋利的兵器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行:巡视、巡察 小题2:以:连词,均表目的。A.其:他的(终军的)/语气副词表推测;B.而: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D.于是,就/却、反而,竟 小题3:徐偃被派遣在国内而不是出国巡视风俗民情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 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问:"拿这东西有什么用 "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往西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把那块帛放下就走了. 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帝一定要加以惩罚的."徐偃理屈词穷.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 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低能,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胜任大使,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上觉得他的回答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要求整个国家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死了.终军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