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2019-12-28 08:06:4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会说齐国话,与其请一个齐国人过来教,不如把他送到齐国最繁华的街里庄岳去学。
B.孟子认为戴不胜的国君做出不善之事,是因为善士薛居州不在他身边,不能给他及时有效的指导。
C.孟子运用了设喻的方法来问戴不胜,让他明白“欲王之善”的道理。
D.国君周围多是好人,他就会和大家一起做好事。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他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2: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



2、阅读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贪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臧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1.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军正丞。(守:担任。)?
B. 三王或誓于军中。(誓:誓言。)
C. 建报亡它坐。(坐:犯……罪。)?
D. 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寝:扣压。)
2.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所以尉藉走卒。?
B. 于是当选士马日。
C. 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
D.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约其走卒?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诛恶以禁邪?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 欲民先成其虑也?又欲肆其西封
D. 或将交刃而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 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胡建发现监军御史违反军法,私自做买卖从中获利,影响很坏,于是当机立断,计划周密地斩杀了监军御史。
B. 对于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上下诏,认为应该听取文吏的意见,又举了三王的事例,表示支持胡建的做法。
C. 从渭城令胡建与帝姊盖主等皇亲国戚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胡建具有不畏权贵、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D. 为非作歹的贵戚相互勾结,反诬良臣;大将军霍光一病,权力由贵戚掌握,这一切构成了胡建自杀的原因。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每小题3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①亡已。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继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②。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③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④。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①蹇蹇(jiǎn):忠诚正直的意思。②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③二千石:汉代官级的代称。这里指太守。④乘传(shèng zhuàn):乘驿站的传车。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属皆征入征:征收
B. 固欲安之也固:原本
C.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假:借贷
D. 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以淫乱废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
乃赏成,献诸抚军
D. 持兵者乃为盗贼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相)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 (昌邑群臣)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C. (劫略相随者)弃其兵弩而持钩
D. (遂)劳来循行
4.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遂为昌邑王郎中令,在刘贺执政时因多次谏诤规奉其主,才在昌邑王即位被废后免于一死。
B. 龚遂70多岁出任太守,分析渤海盗贼四起之因,并为宣帝出谋划策,深得宣帝的赏识。
C. 龚遂到任就颁布各种命令,撤除捕盗官吏,不追究作乱者,开仓济贫,不久便乱平民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少读书强记,屡试不售,由例贡生就铨,拣发广西,补苍梧县知县。丁内艰,起复,知安徽望江、阜阳县。迁亳州、六安州知州,擢嘉兴府知府,授浙江督粮道。
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南陵知县陈科联者,潮州人也。以赃钱六十千被论。时交泰署怀宁县,抚军雅闻其能,檄审之。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且掷其稿于地。交泰俯拾其稿,徐对曰:“按牍载,勒赈者五人。今五人欠缴谷六百余石,陈令果贪,岂索钱六十千而止?况陈令首捐米二百石,纵贪六十千之钱,何不少捐三十石之米,而作此周折乎?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大人原籍浙江,今隶属下者不下十余员,平居未尝异视,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抚军默然。旅见者六人,莫不咋舌,而交泰进退如度。明日案定,从交泰议。
知亳州时,滁州有高永威者,与其党八人横劫。旋获二人于定远县,据词,当五人论斩,二人遣配,一人枷杖发落而已。有司锻练周内之,以论斩七人题达。寻获四人,其词与前二人如出一口。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交泰抗言曰:“狱贵得情耳,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长揖而出。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当是时,交泰治声闻于江南北,凡疑狱积年不能决,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性勤敏,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民免拖累苦,囹圄几空。去后百姓皆思之,所至无不以争得好官为快。
初,谒阳春谢仲玩,谢故湖南循吏,语之曰:“谳狱而用刑,何以得情?惟平心静气,以情动之,以理折之,彼即倔强狡猾,第徐与之言,言多必有破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既毕言其情,令少休,且饮食之,复问。越日,又问。如此,则为真情无疑。君其慎之。”交泰用其言,故历官州县二十年,而招解罪人,未尝翻一词云。
(选自《香山县志》,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读书强记,屡试不    售:考中。
B.抚军闻其能,檄审之雅:平时。
C.五人论斩,二人遣配当:判决。
D.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感情。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交泰善于断案的一组是(  )(2分)
①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 ②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 ③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 ④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 ⑤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 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郑交泰最初以“例贡生”的身份接受选拔,被选中调往广西,担任了苍梧 县知县,后来遇到母亲去世,服满丧期之后才又复出做官。
B.郑交泰担任怀宁县知县的时候,曾经审理过陈科联的案件,并为之洗脱了所有的罪名,因而导致抚军的极度不满,指责他徇私舞弊。
C.郑交泰天性勤奋敏捷,曾经在十天内判决释放四百多名久押狱中的囚犯, 他离开之后,百姓都很思念他,所到之处也颇受人们爱戴。
D.郑交泰曾经谒见过阳春县的谢仲玩,他接受了劝告,在审理诉讼时平心静气,用感情、道理去打动和说服罪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5分)
(2)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5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