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的写景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答出任意两点并作分析即可)
(2)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小题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2分)
答:?。
小题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
小题3: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1分)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1分)。
小题2: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每点2分)
小题3: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答两点2分,三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先分析“急”的表层义,即把它放在诗句中去释义,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再分析其深层义,也即情境义,也写出了诗人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心情的急切不安。
点评:鉴赏诗歌中的炼字,一般的解题步骤是:判断字的情况,指出该字本身的意思;然后描绘句子;再分析练字本身的好处(凝练含蓄,意蕴丰富;生动,形象,人格化;化静为动,具有动态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指出手法; 分析练字的内容效果。写出了景物或者事物或者画面怎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这两句诗是写景,因之,表现手法为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即是写景,那还应考虑写景的方法,这两句上句有“风鸣”,下句“月照”,可见前者是从听觉角度写,后者从视觉着笔。
点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小题3:试题分析:应学会对诗歌所写内容的梳理。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点评: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立足诗歌的全篇,即使是就诗歌的某一句来理解诗歌的情感也结合上下语境,乃至全篇。具体鉴赏时,要结合题目,要找出诗歌意象并把握意象的特征。有时还要联系作者,有注释,还要结合注释。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题1:作者怎样描写壮年听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析。(3分)
小题2: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写壮年听雨主要选用了“客舟”、“江阔”、“云低”、“断雁”和“西风”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1分)表现了作者飘泊孤苦之情。(1分)
小题1:(3分)上片感怀(写)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写)目前的境况。(1分)按时间顺序,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1分)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一些带有离愁的意象来表达飘泊孤苦之情。答题时要先点出描绘了什么景,再写出抒了什么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路。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三个具有特点的阶段。即少年、中午、晚年听雨的不同感受来写。分析时要结合原诗具有时间性的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小题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4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动衬静。(1分)“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1分)②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写景。(1分)“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1分)
【小题2】尾联用了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的手法。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 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前文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小题1: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句诗。(4分)
小题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4分。手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2分)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4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角度作答,回答作用时,可结合着表现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形容对象的特点即可。如词人分别以“山”“波”来形容歌女的眉与醉眼,很明显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之美形象的表达出来。
小题2:可抓住词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体会词人情感。首句描写美丽的自然之景,烘托了词人愉悦的心情;“昌歜”“玉舟”“水调唱歌头”展现出一幅美酒欢歌的画面;“晚云留”体现了词人游兴正浓,至晚不归的兴致。故答题时,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