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 150字左右。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①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颧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旧称贫寒失意的读书人)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表达效果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①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②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B、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慈姥矶①
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①这首诗写作者辞家出门,有友人送至矶下。
【小题1】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加以赏析。(6分)
【小题2】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