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正能量”是如今流行的一个热词,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后来引申义为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各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
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减少,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让“正能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
在危难时刻克服身体严重不适,用生命最后力气刹住车,靠在路边让乘客安全下车,哈尔滨市32路公交车司机郑新鑫被追授为三星级公交驾驶员称号。冰城再现最美公交司机。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最美司机吴斌,德州“最美女医生”刘秀丽,邢台最美女医生余文丽……
最美司机、最美医生、最美教师、最美农民……如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正释放着一种最有力的“正能量”。他们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情怀,不仅感人肺腑,而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悄然形成了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
何谓“正能量”?
即正面能量,正向能量。或者说,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温馨幸福的动力和情感,都是“正能量”。
任何一个时代中生成的流行语的背后都有深意,也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恰如物理学名词“正能量”,早已不是简单的本意,而已上升为充满象征意义的一种信息,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通,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它表达着我们扭转逆境的渴望,追求幸福的期待。
不是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你知识很多,能力很大,能量很强。假如这种能量用在正道上,就是“正能量”,就会有所成就,利人利己,福祉无限;假如用在邪道上,就是“负能量”,不仅一生一事无成,还可能害人害己,祸殃无穷。
为什么有人满眼“灰暗”,有人却“阳光明媚”?为什么有人有太多的“伤不起”,有人却能乐观豁达地恬然一笑?为什么有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为什么有人并不富裕,却满脸洋溢着知足的微笑?笔者认为,其中有心态问题,但更因自身免疫力弱,周遭负面信息入侵较多。要知道,负面信息产生的负能量,也会击溃一个人,甚至感染一个社会。所以,我们应把内心负能量华丽转变为正能量,并尽量缩短转化时间。
事实上,每人都带着正、负两种能量,也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只不过我们没有重视它,反而让负能量占了上风。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能量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有正有负,不生不灭,相辅相成,并可相互转换。你不可能凭空从外界抓来一把正能量贴在身上,也不可能把负能量完全地赶出你的世界。但可做的是,找回并发掘自己的正能量,坚定我们的信心。
让自己充满正能量,首先要找一些正面的事去做。
对于一个单位、一个社会而言,“正能量”多了,“负能量”就少了,就没立足之地。比如,积极向上、善良诚信、公平公道多了,悲观无聊、猥琐阴鸷、贪婪自私就会少,等等。前者是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能让人感受到浩然正气,让你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激浊扬清的 “正能量”,能为整个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而后者正好相反。
人心与社会需要“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濡养,同时,也需激发、提升和传递“正能量”。它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扬善抑恶,蔚然成风。只有“正能量”被积聚、被点燃、被运用,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充满力量和温暖,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精彩和幸福。
本题解析:参考立意:
1、自我成长需要正能量。可以从自我角度落笔,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在正能量的支配下奋发努力的故事,或如何在前进路上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也可以写议论文,阐述正能量对自己的促进作用,负能量对自己的反作用。
2、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可以从社会角度落笔,重点阐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一个良性的社会需要开掘正能量,减少负能量。
3、人生发展需要正能量。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要积极寻找和积蓄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鼓舞自己、发挥潜能,不断朝着人生目标奋进。同时,要自觉抵制负能量,不断校正人生航向。
4、漫谈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不同作用。阐明什么是正能量和负能量,两者有何不同作用;如何培养正能量,有效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如何克服负能量,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塑造美好心灵,促进民族进步,推动历史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某日,明朝都察院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诗歌除外。
不要套做,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态不一样,问题的解决也不一样,你的生活道路也就不一样,请以“心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600字。?(6)?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为漫画式材料作文。
这一组漫画由三幅画面构成,其内在的连续性一望而知,审题时须有整体性原则,不可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审题时要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理解漫画的内涵,把握其寓意。
画面的基本元素有三:两个人物加一个花瓶。一、三两幅画的是一眼镜男对花瓶表达前后不一的看法,第二幅画的是别人将花瓶送给这个眼镜男。画面内容出现矛盾正是我们思考深入的一个抓手,审题时应该自然形成这样的问题:同样一件物品,为什么眼镜男开始赞叹它很精美,而最后却感到遗憾,觉得并不精美呢?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对外物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判断?
可从以下这些角度解读:
第一,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和外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二,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和外物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第三,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它的得来轻而易举。
第四,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很多外在的条件在变化。
另外,有人认为,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总之,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只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要写好作文,还必须把握另一重要原则,即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根,树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有根,草才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也有根:情感的“根”、事业的“根”、生命的“根”、文化的“根”、民族的“根”……
请以“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把根放在心中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乌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萋萋已变成繁华商铺;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集资兴企作幌子来诈取百姓的钱,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伪劣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正在成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
简评:没有根的民族,需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回到自己所归属的文化河流里,获得再生和再造。这就是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中心内容。文章从自然界的根,谈到民族的根;从为了民族的根而为人类事业奋斗终身,谈到现在很多文化之根被破坏、很多人渐渐忘记自己的民族之根的现象,内涵丰富,也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全文文字凝练,意蕴深刻,留给人无尽的思索。
[佳作展示二]
故土·根情
午后的阳光碾碎了洁白的栀子花瓣,落下一地斑驳的清影。我躺在安乐椅中,微弱地呼吸……
我想,我是老了吧:我的脸好像核桃壳一样粗糙不平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身上布满了深褐色的斑点。我低头,看那些松软的泥土,或许,我不久便会与他们融为一体了。卧龙跃马终不过黄土啊!
此刻,我的心里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曾几何时,那个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也有这样温暖的阳光,也有这样一片飘着芳香的泥土。我仿佛又看到了家门前的青山绿水,闻到了老屋厨房里飞出的饭香……
依稀记得儿时的家园,青色瓦,黄土墙。屋里住着的一个汉子,每日早出晚归,他喜欢叼着旱烟,坐在门槛上望着妻儿,一脸知足的神情。屋里的女人,也是起早贪黑操持着家务,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就是我的爹娘。
依稀记得儿时的顽皮,摸鱼抓虾,掏鸟蛋。孩童们拿着竹竿和树枝,在山坡上追逐嬉闹,直到筋疲力尽、肚子抗议为止。
依稀记得战火烧到家乡的情景。我告诉爹娘“我要抗日救国”时,爹和娘的眼圈都红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眼前的汉子——我的爹是如此脆弱。油灯下,娘将一滴滴泪水缝进了新制的衣裳。
依稀记得,那个梳着两条辫子,双眼通红,“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站在村口挥动双手,声声唤着“早些回来”。这声音,直到远去的亲人的身影逐渐模糊,声音化在风中。
一晃几十年,弹指一瞬间。当我随着军队踏上这片被称为祖国宝岛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家乡,已离我远去!
我带着终生的遗憾,以为我再也回不到那个老屋了。几年前大陆与台湾实现了间接“三通”,我没有回去:物是人非,我不知回去寻些什么。接下来的,是几十年里台商第一次包机到大陆探亲,我也没有回去,因为,那些亲人已经化为黄土……
如今,我老了,将要不久于人世了。故土,却牵动着我的神经,毕竟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毕竟她是我此生依恋的地方啊!
我愿回到那个小山村,躺在母亲坟旁,就如落叶回归于土地一样。
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红线系着;落叶飘得再远,总要回归于根啊!
我愿在迟暮之年的某一天,永久地躺在那遥远的故乡的土地上,慢慢地、慢慢地化为泥土……
[简评]乡情,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述不完的话题,是心中永远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情结。文章紧扣话题,运用虚拟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离开故土踏上台湾的老人,在年老时渴慕回到故乡的故事。文章转换角色,以第一人称的独白来表现,将那种炽烈而深沉的“根”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也营造出了一种真切感人的氛围。文章一气呵成,景、情、理、趣和谐统一,不失为一篇有情有彩的佳作。
本题解析:
“根”的作用可以给我们哪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这需要我们与人生、现实、社会相联系。从根深方能叶茂,我们能够联想到:①为人处世的根本,如“孝”、“诚信”、“善良”等;②成就事业的根基;③治理国家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叶落归根,知恩图报,我们能够联想到:①游子思乡;海外赤子不忘祖国;②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等。不管怎么联想,都应该注意从原材料出发,自然引申,合理拓展。
一联想,竟有这么多可写的内容。写什么呢?这就需要看自己的材料积累、感情积累。定下了写什么后,需要我们做的自然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构思。这对训练有素的我们来说,该不是一件难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