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2019-12-28 08:42: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采桑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小题1:“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3分)
?
小题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4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9分)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1穷:失意,归隐。2通:得意,出仕。
【小题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下列诗句与“空知返旧林”中的“空”字意义相近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B.“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叶独坐》)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
D.“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只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小题3】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赠词,请你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之下写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中的“一枝梅”与词中的哪些语句有呼应关系?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