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8 08:58:0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默然,遂如法。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为立生祠。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仓军粟陈腐不可食赡:供给
B.太后默然,遂如法论:商量
C.帝之然:认为……对
D.未,得疾卒报:答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3分)
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
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朝廷派使者去册封契丹,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让人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管理大名府时,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3分)
译:
(2)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3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王蒙正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一名老兵,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告。( 贷:买通,1分;妻子:妻子儿女,1分;语句通顺1分。)?
(2)现在既然骄横,可以公布他们的恶行而诛杀他们,是国法,又担忧什么呢?(暴:公布,1分;患:担心,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论:判罪。
小题2:②⑥表现的是程琳的忠心。
小题3:“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是他任三司使时所为。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贷:买通。妻子:妻子儿女。(2)暴:公布。患:担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效:一一列举
B.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以:于,在
C.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听:听从
D.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雅:平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为了表现于谦政绩卓越的一组是(?)(3分)
①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②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遗御史捕之
③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④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⑤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 ⑥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知道于谦堪当重任,所以在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的时候,亲自授意,破格提拔他担任兵部右侍郎,去做河南、山西巡抚。
B.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时,严厉的措施和宽缓优惠的政策都得到了推行,太行山一带的盗贼都躲藏起来,不敢作恶了。
C.于谦每次进京入朝奏事,都两手空空,不对朝中官员行贿,所以朝中的一些权贵都对他感到不满。
D.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于谦请求发放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一些年纪大的官员负责监督管理。
小题4: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2分)
(2)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3分)
(3)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4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面线的部分断句。(3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疏)
(2)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秋成、偿)
(3)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阿、久不迁怨望、举人自代)
小题5: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译: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除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听:允许、答应。
小题2:①写顾佐对于谦很客气 ⑥写于谦在任时间及皇上准许他回去为父母办丧事。
小题3:“使里老司察之”是指让乡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管理监察。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小题5: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恰逢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涨水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素来很看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③,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立出四百金偿之,不券。责:责备,责罚
C.能偿者其息捐:舍弃,舍去
D.贫者券还之立:立即,当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 量酌之?② 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③ 吾侪保甲贷乙金?④ 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⑥ 尽取所偿负还之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担心因为甲、乙二人的借货而跟着吃官司,卖酒者急人之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卖酒者不迷信术者,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仍然坦然地处理事情,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
D.本文构思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3分)
(2)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2)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3)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的意思是“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索要借据”,此处“责”应为“要求,索要”的意思
小题2:③不是卖酒者的行为 ,不是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 ④ 是客人抱怨的话,与卖酒者无关。
小题3:“卖酒者不迷信术者”错。从后文看,他是在处理后事
小题4: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省略句式,关键词“或”译为有时;“更”译为重新,(2)关键词“名”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名”,“将”译为必然(3)判断句式,“匪“译为不只是。
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消停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索要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他就是如此坦然,而那以后,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盛孝章书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竞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据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
  【注】①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汉末为吴郡太守。为人器量高雅宏伟,而又爱重士人。孙策平吴会后,因为妒忌盛孝章的名望,把他囚禁起来。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以救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月不,时节如流——居:停留。
B.海内知识,零落尽——殆:几乎。
C.宗社将,又能正之——绝:覆灭。
D.凡所称引,公所知——自:自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盛孝章“孤危愁苦”的一组是(? )
①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②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③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④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⑤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
⑥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勉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想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依曹操。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①他被东吴孙氏政权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单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
  ②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③珠玉没有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都有脚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辛丑秋,将江阴
B.龙不胜,破山而去
盖夫秋为状也吾无意于人世矣!
C.非织作迟,尹家妇难为
D.草拂之色变
南而西招真宫?自山之面下,困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3分)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3分)现在到了虞山,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心里很不快乐。
(3)(4分)如果我早知如此,即使是做拥有万乘之尊的王公宰相,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一天而去就职啊!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去”,距离。B项“治”,准备。D项“识”,记住。
小题1:C项“为”表示判断,是。A项“之”,前一个译为“到,往”,动词;后一个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B项“其”,前一个译为“那”,指虞山,指示代词;后一个为副词,表大概、推测。D项“而”,前一个表承接关系,连词;后一个表修饰关系,连词。
小题1:A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项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的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项“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小题1:(1)“潜”、“名”各1分,大意1分(2)“面目”、“窈窕”各1分,大意1分(3)“诚”、“万乘”、“就”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没有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没有登山。
壬子年正月初八,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物龙的爪角弄出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这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不明显的现象,似乎又值得相信。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登山的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陡峭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十分险峻,像被破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又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记住了他说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好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离吴城)只有百里,这么近,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虞山,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是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噬!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