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九)
2019-12-28 08:58:0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张?元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势,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日:“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北史·列传七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莫不重其性命?B.今为人所弃而死 C.昼夜读佛经?D.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今以灯光普施法界?②以金鎞疗其祖目 B.①乃以杖击其头?②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面去 C.①祖异而舍之?②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D.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②其祖丧明三年.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父)谓其贪戏?B.(张元)将欲更弃之 C.(张元)号踊绝而后苏?D.(老翁)以金媲疗其祖目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涉经史,然精释典。 ②将欲更弃之。 ③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④其后,祖卧疾再周。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元讲孝道的一组是? (? ) ①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②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 ③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④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⑤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⑤? D.①③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元小时贪玩,一年夏天,因为中午炎热,他的祖父想把他放到井中沐浴,张元却坚决不肯听从。还说,“我不能把身体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B.张元小时候就与一般孩子不同,邻居家的杏子落在他家园中,张元拾到后,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而其他的小孩拾到后却自己享用。 C.张元快成年时,祖父已经失明三年,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每天早晚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给自己的祖父。 D.张元的祖父卧病时,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日夜服侍在祖父身旁。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与他父亲一样,三天水汤不进,邻里们都感叹不已。
2、阅读题 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彦,以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 蕴世通经,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刘辟反,蕴晓以逆顺,不听。复遗书切谏,辟怒,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胁服之。蕴叱曰:“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 李吉甫、李绛、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国家有西土,犹右臂也。今臂不附体,北弥豳郊,西极汧、陇,不数百里为外域。泾原、凤翔、邠宁三镇皆右臂,大藩拥旄钺①数十百人,唯李抱玉请复河、湟,命将不得其人,宜拔行伍之长,使守秦、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有权臣制乐曲,自立丧纪。舜命契:‘百姓弗亲,五品②不逊,汝作司徒。’唐以皋、佑、锷、季安为司徒,官不择人。卢从史、于皋谟罪大而刑轻。农桑无百分之一,农夫一人给百口,蚕妇一人供百身,竭力于下者,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边兵菜色,而将帅纵侈自养。中人十户不足以给一无功之卒,百卒不足奉一骄将。”六事皆当时极敝。蕴亦韦皋所引重,嫉其专制,感愤关说。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 沧景程权辟掌书记。既而权上四州版籍请吏,而军中习熟擅地,畏内属,挟权拒命,不得出。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蕴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刍荐之于朝,出为邵州刺史。尝杖杀客陶玄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坐赃,杖流儋州而卒。 蕴辩给③,尝有姓崔者矜氏族,蕴折之曰:“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对。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儒学下》) 注:①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②五品: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③辩给:口才敏捷。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3分) A.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辟:征召 B.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阴:暗中 C.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讽:讥讽 D.杖流儋州而卒卒:死亡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分别直接表明林蕴正直和有口才的一项是(?)(3分) A.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 ②嫉其专制,感愤关说。 B.①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②其人俯首不能对。 C.①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②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 D.①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②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
|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基于临汀山鬼祠庙多,百姓厌恶痛恨的情况,林蕴写了《无鬼论》。由于刺史的赏识,他担任了临汀令,不久升为别驾。
B.林蕴曾劝刘辟不要谋反,但刘辟不听他的意见,极力的劝谏,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好在刘辟爱惜人才,最后只把他贬为唐昌尉。
C.李吉甫、李绛、武元衡等人担任宰相时,林蕴直言劝谏,道出了他们执政中存在的问题。加上他喜欢嗜酒,多有违逆常理之事,所以宰相都不任用他。
D.林蕴曾经杖杀了门客陶玄之,把他的尸体扔到江中,并把他的妻子充入娼妓,弄得别人家破人亡。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
⑵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
3、单选题 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小题1: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2: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所持的态度。(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进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黄紫,或揽辔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佣出:受雇做工
B.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跟随
C.邀见讲钧礼:“钧”同“均”,平等的
D.衅孽外乘:灾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困于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B.?以污贿不饬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老人知道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 ) ①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②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③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进臼,佐读勤苦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
⑥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以芋老人与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作为议论的根据,从而说明“时、位之移人”的道理,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十年前,老人命妪“煮芋以进”“生为之饱”,十年后书生成了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觉得厨师做得不如十年前老妪做的香甜。这里记叙事实,要言不烦,对照鲜明,为下文作铺垫。
C.芋老人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他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出发,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将相国与一系列“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相比,对相国的富贵而忘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D.第三段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指出其中让人最不能容忍的是最后一例。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芋老人的这一番议论是有针对性的。
5.翻译下列句子。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