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不属侧面烘托的一项是
[? ]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直”、“圆”。“直”孤烟之高,暗写孤烟的浓墨(无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又暗示了落日之残缺。两个词使景具有立体感,突出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壮美(大漠晚景),传出作者的深切感受(悲凉的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任对一句即可);“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答对三点8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湘月
龚自珍[注]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注]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该词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盛夏,龚自珍由京城返回故乡杭州时。
(1)词中“两般春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首句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的是“屠狗功名”和“雕龙文卷”(或“为官为文”)两种人生追求。
(2)借景抒情,用日薄西山、惨淡萧条的景象来表现时代的黑暗、心灵的苦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4分)
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2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2分)
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3分)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3分)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3分)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3分)
本题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