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九)
2019-12-28 09:49:5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相为之 唯:希望? B.尚奚顾子言 顾:考虑 C.绝海之商 绝:横渡? D.何月之拘 拘:限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 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4分)
4、阅读题
何武者,寿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霍岳。岳产名荈①,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民不便,必诉于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俟薄围②,将申太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于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矣。乃命劲将勇卒囚武至府。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拔距③之类也,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武请于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皮)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武一卒也,独有是心。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也。
(唐·皮日休《何武传》)
注: ①荈(chuǎn):晚茶。?②薄围:文状聚齐。?③投石拔距:一种练武游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械:用镣铐拘禁
B.况感分用命哉分:区别、区分
C.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当:主持、执掌
D.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致:导致、招致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武在遭到冤枉时却能“其心无愤”的一组是()
①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②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
③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④守壮之,复其故职
⑤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⑥武一卒也,独有是心。
A.③④⑤B.②③⑥? C.①②⑤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霍山盛产有名的晚茶。那些贩卖茶叶的人大多强暴、欺侮百姓,何武作为步卒将到任后,责令被欺辱的百姓擒住他们并严惩。
B.何武因受到他人的诬告,被囚禁到州府。太守怒气冲冲地指责何武的过错,何武不仅没申诉,相反还很好地顺着太守的意思应对。
C.面对太守的指责,何武没有冒犯太守的威严;再加上太守和何武都非常喜欢一种练武的游戏,因而何武被无罪释放。
D.何武遭遇诽谤却心无怨愤,反能为对方献出生命,其宽广的胸襟实在异于常人。正出于赞颂何武胸怀的这一目的,皮日休创作了本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
译文:
?(2)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
译文:
?(3)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3分)
译文:
?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小题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