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09:49:51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1、阅读题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为之  唯:希望?
B.尚奚子言 顾:考虑  
C.海之商  绝:横渡?
D.何月之  拘:限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
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1)您的身体还很强壮,当今皇帝多次挽留您,您为什么坚决要辞官呢?
?(2)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
? (3)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只有)
D.吾其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 / 帝怒 / 欲并致之于法 / 后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小题5:(1)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犯颜”1分,“见”1分,语句通顺1分)(2)面临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授”1分,“夺”1分,“何以”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结合文意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断正误。“恨”今译是仇恨的意思,在古义中常常解释为“遗憾”。考点:
小题2:A项都当副词“竟”讲;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递进;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小题4:考生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例如句末语气词的标志,语言标志“曰、云”等标志,固定的文言结构等等,还要能弄清文中的地名、人名。朝代、官职名称等等。此题考生根据人名“之仪”“王轨”“帝”,虚词“乃”很容易断句。
小题5: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犯颜”译为冒犯尊严;“见”这里表示被动,译为“被”(2)关键词“夺”译为改变;“何以”就是“以何”,译为用什么。
参考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何武者,寿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霍岳。岳产名荈①,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民不便,必诉于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俟薄围②,将申太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于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矣。乃命劲将勇卒囚武至府。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拔距③之类也,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武请于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皮)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武一卒也,独有是心。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也。

2,4,6
?
(唐·皮日休《何武传》)
注: ①荈(chuǎn):晚茶。?②薄围:文状聚齐。?③投石拔距:一种练武游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械:用镣铐拘禁
B.况感分用命哉分:区别、区分
C.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当:主持、执掌
D.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致:导致、招致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武在遭到冤枉时却能“其心无愤”的一组是()
①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②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
③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④守壮之,复其故职
⑤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⑥武一卒也,独有是心。
A.③④⑤B.②③⑥? C.①②⑤D.②③⑤

2,4,6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霍山盛产有名的晚茶。那些贩卖茶叶的人大多强暴、欺侮百姓,何武作为步卒将到任后,责令被欺辱的百姓擒住他们并严惩。
B.何武因受到他人的诬告,被囚禁到州府。太守怒气冲冲地指责何武的过错,何武不仅没申诉,相反还很好地顺着太守的意思应对。
C.面对太守的指责,何武没有冒犯太守的威严;再加上太守和何武都非常喜欢一种练武的游戏,因而何武被无罪释放。
D.何武遭遇诽谤却心无怨愤,反能为对方献出生命,其宽广的胸襟实在异于常人。正出于赞颂何武胸怀的这一目的,皮日休创作了本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
译文:?
(2)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
译文:?
(3)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B
11、D
12、B
13、(1)如果听说有不利于百姓的,即使是高官贵人,都要侮辱并处死他。(2)何武本来知道自己有理可以分辨,然而不能改变太守的严厉凶悍,必然会被冤枉地施以刑罚,于是只好痛快地等死了。(3)没想到埋伏起来的贼寇从树丛里出击,他的士兵都害怕逃走,只有何武独自战斗而死。


本题解析:
10、B(分:情分、职分)
11、(①何武惩罚强暴者,④太守对何武勇敢的赞叹,⑥作者对何武的评价)
12、B(A“责令被欺辱的百姓擒住他们”不对,C何武并非被无罪释放,D根据文章
最后一句可知还有讽喻现实的目的。)
13、(1)如果听说有不利于百姓的,即使是高官贵人,都要侮辱并处死他。(2)何武本来知道自己有理可以分辨,然而不能改变太守的严厉凶悍,必然会被冤枉地施以刑罚,于是只好痛快地等死了。(3)没想到埋伏起来的贼寇从树丛里出击,他的士兵都害怕逃走,只有何武独自战斗而死。
参考译文:
何武,是寿州勇猛的战士。所以当上了步兵将领,守卫霍岳山名。霍岳山出产有名的晚茶,有些背茶叶贩卖的人,他们大多强暴、欺辱百姓。百姓受害不利,一定向驻兵将领报告。何武到了那里,责罚了那些侵扰百姓的人,全部捉住他们,给他们上了刑具。等待文状聚齐,将要向寿州太守申报,请求批准处死他们。这些人害怕被处死,于是向太守诬告何武。并说:“何武不遵守太守的命令,擅自在外行使生杀大权。”寿州太守严厉凶悍不可冒犯,如果听说有人对百姓不利,即使是高官贵人,都能羞辱、处死他们。到这时,听到何武的罪过,就像小老虎遇到触犯,发怒的蝮蛇遭人伤害一样,他将要伤害别人,是可想而知了。他于是命令强健的将领、勇敢的士兵,把何武抓到太守府里。何武本来知道自己有理可以分辨,但是不能改变太守的严厉凶悍,一定会受到冤屈的惩罚,于是就安心地等待死亡了。何武押到,太守大怒,用何武的过错指责何武。何武很好地顺着他的意思回答,又因为他身材魁梧,是擅长练武游戏“投石拔距”的这类人。太守很喜欢这类练武的游戏,一下子改变了态度放了他,把他的官职降了一级。何武说:“我今天没有死,真是太守的恩赐。请允许我用性命报道您。”没过多长时间,寿州所属的指邑(武将所管辖的地区叫做指邑)叫做枞阳的,贼寇猖獗,枞阳将要危险了。何武向太守请求说:“这正是我报效您的时候到了。”太守认为他很勇敢,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奏告朝廷任命他为副将,带领偏师(不是主力的部队)从小道进入枞阳。没想到埋伏的贼寇从茂密的树丛间出击,士兵都害怕逃走,只有何武独自战斗而死。
皮日休(晚唐诗人)说:何武被诽谤,不应该受刑,更何况处死?如果不像何武那样心胸的人,就算免了死罪,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怨恨,何况还会感念情分献出生命呢?啊!古代的士人侍奉君主遭到诽谤,主管职责遭受侮辱,如果他的君主免除他的罪过,必然要以怨恨回报。因此而破家亡国的,说不完啊!春秋时期被谋杀的君主有三十六个,其中未必不是因为这类事情导致的。何武只是一个战士,却惟独有这种心胸。啊!如今的士人侍奉君主主管官职,如果遭遇谗言侮辱没有这样的心胸,(这样我们又不如何武这样一个士兵了)我又觉得何武不单单是一个士兵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小题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中的内容为依据,1要以《诗》中的内容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1孟子认为读《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1(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