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2019-12-28 09:52:24 【

1、阅读题  举例说说《雷雨》第四幕中台词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第四幕中四凤恳求侍萍让自己与周萍一起离开的那场戏:
四凤?(抽泣)我,——我跟他现在已经┅┅(大哭)
侍萍?怎么,你说你——(讲不下去)
周萍?(拉起四凤的手)四凤!真的,你——
这几句台词使用了互用的手法。互用是指对话中的双方(或几方)都用到跳脱。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已发展到怀孕的地步,最初对她妈是绝对保密的,后来经过妈的一再追问以及情况的急遽发展,实在隐瞒不下去了,只好吞吞吐吐地承认。“已经”后面应该是“有了孩子”这类话,不过对于一个未婚女子来说,显然是羞于出口的,因此话说了一半欲言又止,表现了她此时羞愧难当、痛不欲生的复杂心境。而侍萍刚听到女儿那欲盖弥彰的半句话,凭着母亲的敏感就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一时也难以接受,自己最担心的事竟变成了事实,她有些不相信却又不容置疑,由于情绪极其慌乱以致语不成句而且也不忍心把事挑明。随后周萍也醒悟过来,但他还是深感意外,是惊是喜他也说不清,于是急于想证实的心情使他一时语塞。这段台词,交际双方的对话都采用跳脱的方式衔接、渗透和呼应,使矛盾冲突十分尖锐,气氛异常紧张,如果剧中人还那样斯斯文文、一板一眼地说话,那就极不真实自然,也不可能紧紧扣住读者或观众的心弦。


本题解析:考查对戏剧中台词的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当时的情景及人物的心理在把握台词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台词的表达技巧。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光明?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A.诗以开头“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和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我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上帝……”一句表达的是对光明追求者对光明的渴望,并没对上帝埋怨的责问。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题
刘禹锡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1)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抓住关键词“尘满琴”、一樽酒、月华深以及尾联直接点到的“此时情岂任”,梳理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词重要句子的理解。从关键词“疏”和“迥”可以概括出空阔、幽寂;从“露重”“深”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小题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小题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淡淡的忧愁。(1分)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1分)
小题2: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细如愁”写出了词人的愁思,“淡烟”“丝雨”等这些意象词可概括为淡淡的忧愁。由“轻”“秋”“幽”可感悟出轻浅的秋季色调、幽渺的意境,也可体现出词人的忧愁。
小题2:可从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角度,结合着本体“飞花”,喻体“梦”的特点来分析,“飞花”和“梦”本无相似之处,但在这首词中“飞花”的特点是轻盈、美丽;“梦”也体现出了一种轻飘的美;因此体现出运用比喻的新奇;然后再结合着词人以抽象的“梦”来形容具体的“飞花”这一特点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