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9:57:0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昔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臣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D.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有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项是(? ) ①臣请行之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张唐不肯去燕国做丞相,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发到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秦王派遣张唐到燕国做丞相,想要燕国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 (2)请你让我去试试吧,何必要斥责得这么快呢? (3)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去通报一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照王求士 《战国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卖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若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身厚币币:钱币 B.诎指而事之指:“指”通“旨”,意旨,想法。 C.而朝其门下朝:拜访,拜见。 D.安事死马事:用。“安事”,犹言“何用”。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北面而受学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C.反以报君各各竦立以听 D.闵王出走于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隗认为,君主应该像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
样才能网罗天下的人才,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B.郭隗讲述了百金买骨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不惜重金的道理,又非
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欲捕佐昭王的想法。
C.本文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先写燕昭王继位,接着写燕昭王求贤,继而写贤者
群集以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最后写大败齐军。
D.本文塑造了燕昭王这一贤明君王的形象,他不仅礼贤下士,善于听取意见,而且能
知人善任,以乐毅为上将军,终于报仇雪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敢问以国报仇何者奈何?
(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3)士卒乐佚轻战。
小题5:文中哪个句子表明燕昭王听取了郭隗的意见?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1)请问先生凭借一国之力报仇应该怎么办?
(2)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
(3)土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战争。
小题: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本题解析:
小题:(币:礼物)?
小题:(A项,均为介词,前者译作“趁”,后者译作“因为”;B项,均为连词,前者表修饰,不译,后者表因果,译作“因而”;C项,均为连词,前者表顺承,不译,后者表修饰,不译;D项,均为介词,可译作“到”或不译。)
小题:(“不惜重金”有误,应当为“示人以诚意”)
小题:无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屈意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劳动在他人之前,休息在他人之后,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合适呢?”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战争。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此处省略6个字)!”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小题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苛政猛于虎也(2分)
小题2:藏富于民。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昔者吾舅死于虎”与“无苛政”很容易想到“苛政猛于虎也”。
小题2: 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国家财政分配方面”这一关键短语,揣摩孔子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意思——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 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就可概括出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谨拜表
以闻 犹不能不
以之兴怀
B.州司临门,急
于星火 架梁之椽,多
于机上之工女
C.小国
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
所以游目骋怀
D.北海
虽赊,扶摇可接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亦使之若何?
B.为蛇将若何?
C.以为莫己若者
D.国其若之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比得上;其余均为: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