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2019-12-28 10:12:18 【

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苏轼)
(2)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李清照)
(3)                   ,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参考答案:(1)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好吗题。(4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小题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分)
【小题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小题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要先分别找到两首诗写夜景的句子,例如,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然后抓住关键词,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夜景”的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整体意境的基础上,找到“独坐”所在的诗句,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来分析“心境”,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小题1: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杜甫对他有怎样的感情?(5分)
?
?
?
小题2: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2分)“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1分)
杜甫对李白的感情:①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各1分)
小题2: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2分)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小题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小题2:朝菌不知晦朔,?,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小题3:?,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小题4: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小题5:夫??,吾不如子房。(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6:?,景行行止。(《诗经·车辖》)


参考答案:
小题1:晓来谁染霜林醉?
小题2:蟪蛄不知春秋
小题3:茕茕孑立
小题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小题5: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小题6:高山仰止


本题解析:本题默写除了“蟪蛄”一词比较陌生外,其余各句中没有较为生僻或难写的字,但是还是有些词容易写错的。如“染”“已”和“孑”等字就容易写错字,而“帷”“帐”等会写错偏旁写成别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1)这首诗的第二联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4分)
(2)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2分)


参考答案:(1)反映了一种久别相逢、乍见之后反疑为梦境的典型心理。(1分)表达了悲喜交集的心情。(1分)因出乎意料的突然相逢丽惊奇、欣喜,(1分)因分别时间太长,见面后看到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悲伤。(1分)
(2)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1分)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