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3 18:31: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列对《孟子》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丢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C.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认为,一个人没有仁义之心就叫自暴自弃。
D.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从选段可以看出孟子忧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这是一代圣贤所具备的修养。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虽不可小姑之秀丽②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泛轻舟
B.①庖月更刀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
C.①有美人名虞,常从②缦立远视,而望
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  卒:死。
B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是。 
C 不出,火尽           且:并且。
D 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活用现象与给出的例句中的加横线的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A 顺流而????????????????B 幽壑之潜蛟
C 鱼虾而友麋鹿??????????D 火尚足以
小题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 引以为流殇曲水?????????B 然力足以至焉
C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小题4:下面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 文中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C 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之间注意承接过渡,如第三段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的“悔”,自然过渡到下面的议论。一个“叹”字意味深长,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D 本文以游山因事见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重要意义,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
小题5:(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4分)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4、阅读题  
象祠记①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④底:通“抵”,到。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其祠屋?新:把……修整如新
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恶:厌恶
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意:猜测
D.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弟:同“悌”,敬爱兄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毁之乎,其新之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君子之爱若人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苗区的象祠留存到明代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②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③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④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⑤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⑥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德不好的象却受到苗民立祠祭祀,作者认为可能是象后来被舜的品德感化了。
B.宣尉使顺应民心,重新修整象祠,同时请作者作记,以彰显民意。
C.作者认为周天子任命诸侯的卿的制度是仿效了舜封象的办法。
D.本文的主旨是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具有鼓励人改过从善的积极意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译文:??
⑵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译文:??
⑶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译文: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适:恰好
B.顿兵坚城下顿: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会:时机,机会
D.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少却:稍稍休息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3分)(???)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②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⑥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5分)
⑵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5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