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1-13 18:55: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参考答案:1.D
2.C
3.窄小、破漏、阴暗
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徵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贫民艰生计,重利而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选自《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 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知县山东发:出发
B.穷窝顿诘:查问
C.责属吏清滞狱:案件
D.重利而伦常薄:轻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文耕“崇正学、挽浇风”的一组是(??)(3分)
①服膺宋儒之学?②治盗必真心卫民?③故教化不可不先??④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⑤断狱宽平?⑥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文耕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邹平知县。但他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职。因为辞官牵累,又不能回家。巡抚大吏听说他有才干重新起用他补任邹平知县。
B.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
C.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并多次亲自巡查。结束任职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
D.李文耕调任浙江盐运使,当时浙江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他就责令富商领盐到家,不准以积压为借口贱价私卖,盐税才渐渐充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
???????????????????????????????????????????????????????????
⑵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课,教授,1分;勉,劝导,1分;“勉以为己之学”状语后置句,1分;句义符合文意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发:派遣。
小题2:
试题分析:②句是说李文耕善于治理盗贼。④句是说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⑤句是说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
小题3:
试题分析:D当时盐业不振的不是浙江,而是山东。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因为辞官牵累,不能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认真对待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一样。
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求朝廷准许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领盐到家,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
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职位,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布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学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当做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最长,山东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太史公书不待称说,若云褒赞其高古简妙处,殆是摹写星日之光辉,多见其不知量也。然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列传》《平原君列传》《鲁仲连列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魏公子无忌与王论韩事曰:“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十余语之间五用“魏”字。苏秦说赵肃侯曰:“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
  平原君使楚,客毛遂愿行。君曰:“先生处胜①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曰:“三年于此矣。”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遂力请行。面折楚王,再言:“吾君在前,叱者何也?”至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于堂下。其英姿雄风,千载而下,尚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卒定从而归。至于赵,平原君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秦围赵,鲁仲连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胜也何敢言事!魏客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客安在?”平原君往见衍曰:“齐国有鲁仲连先生者,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及见衍,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又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是三者重沓熟复,如骏马下驻千丈坡,其文势正尔。风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胜:平原君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必魏爱魏重魏畏魏  德:感激
B.先生无所有也  是:这
C.胜士多者千人  相:帮助,
D.魏客辛垣衍令赵秦  帝:向……称帝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殆是摹写星日光辉  欲勿予,即患秦兵
B.今于毛先生而失之  见犯死,重负国
C.而使赵重九鼎、大吕  冰,水为之,而寒
D.胜也敢言事  君以知燕王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的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若)择交而得则民安
B.(遂)三年于此矣
C.胜请为(之)绍介
D.及(平原君)见衍,衍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重点阐述了《史记》中繁笔的精妙之处。写作中简笔和繁笔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简笔不等于空洞,繁笔不等于繁冗,只要运用恰当,简笔、繁笔可以各臻其妙。请从所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举出一个繁笔运用恰当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印证本文作者洪迈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我)没有不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④。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明明知道
B.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不同的缘故


参考答案:B D C


本题解析:1.A.确实知道;C.确定了日期;D.别的缘故。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正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一定要回到原文,从上下文的脉络去推断词义的正确与否。
2.A.动词“到、去、往”;B.语气副词,表希望;C.介词“把” D. ①被,②到;3.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此题考查辨析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确题干对所查信息的定性,它是我们选择的依据;二是要能判断各选项所代表的内涵;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筛选。另外,从应试技巧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题最好用排除法。
4.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读懂文章没有明确说出但明确表示


本题难度:一般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②投魃(bá):驱赶旱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诬之说兴怪:诡怪
B.而谓我之愆:过失
C.吾何一死爱:喜爱
D.人情初不也怿:愉快(高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适民家有产白驴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过秦论》)
B.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C.盍亦求诸是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劝学》)
D.如其未也,用为是以益恶/未知生,知死(《论语》)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一带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似乎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官,可采取的措施荒唐可笑,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活画出一个迂腐无能而又貌似忧民勤政的官僚形象。
B.文章列举“殷之旱”、“卫之旱”、“汉旱”、“唐旱”等历史记载,进一步证明了“人为”的祸害,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
C.文章交待了镇阳帅“焚驴祈雨”的荒唐举动后,宕开一笔,在正面叙述的同时,又以“白驴托梦”的间接表述,更激烈地讽刺了迷信的无稽和昏官的无能。
D.“释驴”之举再一次揭示了镇阳帅之迂腐无能,而“未几而雨”所引起的“岁卒以空”正是这种无能带来的直接后果。
小题4:将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4分)
(2)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3分)
(3)?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3分)
小题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C.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爱:吝惜
小题2:
试题分析:D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助词,表停顿,并引出下文/助词,引出原因(……的原因),也可以不译。B用作连词,相当于“至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你”。 C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介词,乎:相当“于”,对。
小题3:
试题分析:“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没有依据。所列举的也并非“历史记载”,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要解除天旱,首先要“求诸人” 求之不得,再“委诸天”。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4分,每个分句1分。(2)3分,每个分句1分。“也”字表判断。 “敢”是表敬副词。“敢私以诉”省略了主语“我”,必须补充。 “私”,译为私下,悄悄地。“以诉”是“以之诉”的省略。(3)3分,“雨”下雨1分,“弥月”整月1分,“不解”不停1分
小题5:
试题分析: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参考译文:金章宗承安四年,河里无水,远近各地的禾稼都枯焦了,人民不知如何是好。地方的长官镇阳帅就非常关心农民,急着命令下属找人祈雨。厌壤巫术,试了好几次,最终没有应验。久久一段时间,诡怪的说法就兴起了。恰逢有一民众家产了一头白驴,就说:“旱灾的原因是这样的,云正聚集时,驴则抬头发出声音,云就飘散不留。如果白驴不死,旱灾是止不了的。”一个人臆测提倡,许多人就开始附和这个说法。镇阳帅听到了,就觉得事情是这样的,就立即命令把白驴抓回,将它烧死。
白驴托梦于帅府的僚属某人,说:“焚烧我是冤枉的阿!天灾的流行,人民和自己受害其中,和我有何相干呢?我生为不幸于禽兽,又不幸堕落于人的牲畜。载运货物被人驾驶,都听人们的命令;驾驭斥责,是一直在增加。劳苦羞辱到死,我是如此的尽本分。若是旱灾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知道是我引起,而要把我至于此酷刑之下吗?是谁诬赖在我这,而镇阳帅听从的!祸害关乎天象,也关乎人类,人为而可以求人,而天象则可以弃之不顾,听其自然啊。商汤得天下时,大旱五年,汤以身祷于桑林(桑山之林)之中,天于是下雨。卫人想攻伐刑国。正逢大旱。卜有事求于山川,不能解决。宁庄子说向天控诉刑国没有道理,天就降雨。汉武帝时天旱,卜式以为桑弘羊推行盐酒专卖政策,遭致民怨,是以天旱,请求武帝‘烹弘羊,天乃雨’。唐文宗时郑注重专权,巫陷宋申锡等人;遭大旱,文宗求致雨之术,于是李中敏上书说:‘今天能下雨的方法,莫过于斩郑注,而洗雪申锡的清白’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循着这些方法呢?求而得不到,就没有什么好追究的,则问题是在于天,去委托他而已。不求于人,不求于天,以没有根据的说法,来指责我的过失。唉,其实不是这样的!令巫师曝晒于太阳下请求旱神,已经试过了,今日还要烧我,那岂不是重复没有用处的事吗?杀我而有利于人类,我何不为求雨之事一死呢?如果没有达成,就是以这件事情增加了恶事吗?滥杀,是不仁的;轻言相信,是没有智慧的;不仁不智,是镇阳帅任意取舍的吗?你啊,是他的属下,所以我冒昧私下向你倾诉。”梦到的属下谢罪之后立即清醒,请求镇阳帅将白驴释放。起初人们不能谅解也不高兴将白驴释放。过了不久就下起雨来,而满一个月不停,水灾损伤的人民的农作物,收成结束也没有收获。人们不再讨论白驴的事情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4题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五明月之夜,明月半墙??????????????????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
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贫者自南海还????????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D.名达于缙绅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
2.“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A.垣?????????
B.墙???????????
C.垣墙?????????
D.周?
3.本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作者又具体写出了居室及四周环境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心情的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突出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动显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