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1-15 19:40: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乙)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报任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和容貌
B.可以濯吾——缨:系帽的带子
C.下流多谤议——下流: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D.以其狂惑——通:通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见放——通其狂惑
B.负下未易居——故从俗浮沉
C.累百世,垢弥甚尔——万被戮,岂有悔哉
D.渔父莞尔笑——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3.下列关于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选出对两段文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被赋予一种文化内涵。作为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他是纵情山水、超世旷达的隐逸思想和人格的象征。
B.《渔父》一文中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屈原的高洁美好的品质,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通过渔父的语言传递出这样的思想。
C.《渔父》一文出自《楚辞》。《楚辞》是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楚地作家的作品合集,成书于东汉时期。
D.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但不可否认,屈原的“纵身一跳”相较于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更能表现文人节气。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其无礼晋/吾祖死
B.其无礼于晋/扶苏数谏故
C.之/高可二黍
D.吾还也/吾视辙乱



3、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①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③其仁,如其仁。”
注释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 ②谅,信。这里指小信 ③如:乃。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①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鞣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
B.数万之师——抑:遏止
C.遽加厚——诛:诛杀
D.设使陵不其生——苟:苟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若死重于义,视之如泰山也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牛羊何择焉
B.①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不出,火
C.①上问太史令司马迁
  ②是后世无传焉
D.①陵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乐也
(3)下列文中加粗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全躯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
B.陵事亲孝,与士
C.君子不其生
D.君子不其死
(4)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所以他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5)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①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避乱江南者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召之不可。”遣功曹①奉谒,修书记②,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④,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之,戒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后汉书·循吏列传》)
①功曹:官名。②修书记:写好书信。③议曹祭酒:官名。④交趾:地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苌病卒,延自临殡寻:招致
B.民常籴交趾告:请求,要求
C.龙丘先生躬德义履:实行
D.后擅诛羌不先上坐:由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延令铸作田器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父子宾客伏法五六人②假舆马,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①敬待师友之礼②作《师说》贻之
D.①有原宪、伯夷节②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任延尊重、任用、培养人才的一组是(?)
①会稽颇称多士?????②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
③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④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⑤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⑥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延敢于除暴安民。他任武威太守后首先镇压了凶暴为害的田绀父子及宾客多人,又平定了田绀之子田尚策动的暴乱,使官吏民众非常敬畏。
B.任延济困敬老。对贫穷的属官,分出自己的俸禄周济他们;对孝子,经常予以慰问和勉励。
C.任延直言敢谏。他认为某些有着很好声望的上级长官其实一味利己,不是忠臣,因此拒绝了皇帝要求他遵从上级长官的劝告。
D.任延任地方官时注重发展生产。不善农耕的九真之民,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农具,开垦荒地,逐渐由贫穷变为富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②掾吏白请召之。
③皆令诣学受业。
④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