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论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⑴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理仁》)
⑶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⑷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小题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小题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对你的启示。(答案不超过50字)(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期旦日日出会期:约定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引:拉出
C.使人让梁王让:知会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掩
:突袭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C.少年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
“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下之,使隶京下:使……成为下属。
B.辛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壮:以…… 为壮士。
C.辟江东安抚司参议辟:征召。
D.留守叶衡雅重之雅:高雅,文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以其无礼于晋
B.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师不必贤于弟子
C.即劝京决策南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不为迎合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
小题3:对辛弃疾早年追随耿京起义,后来率义军南归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与党怀英同学时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因此南归。
B.他介绍的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奔金,耿京大怒要杀他,因此南归。
C.在耿京的授意下,他奉表归宋,受到高宗召见,高宗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D.因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得知,活捉张安国率残部南归。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3分)
(2)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4分)
(3)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B.而绝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 舍:停止
C.小学而大遗遗:遗忘士大夫之族族:类
D.用心一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吾未见其明也日与其徒上高山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顺风而呼倚歌而和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吾从而师之
B.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望西山,始指异之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小题6: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