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梓人①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
“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
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节选自《古文观止?卷九》有删节)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梓人款其门款
:敲击
B.其床阙足而不能理阙:通“缺”,缺少
C.通是道者通:通过
D.故书而藏之。藏:收藏、保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梓人劳心者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③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④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⑤画宫于
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⑥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A
.①②⑥???? B.①③⑥?????C.③④⑤???? D. 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起初“我”并不相信。
B.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我很吃惊。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能够顺应自然。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5分)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今日不知其亡也吾其还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武王伐纣,有诸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①。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以附政府②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
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仕以来,初无大谬。孟祯驳之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时,人名),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姚文蔚等滥授京堂③,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寻陈佥商④之害,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又陈通壅蔽、录直臣、决用舍、恤民穷、急边饷五事。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皆不报。
三十九年夏,怡神殿灾。孟祯言:“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此朝政可虑也。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帝亦不省。
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论者日众,云举引去。山海参将李获阳忤税监,下狱死,孟祯为讼冤,因请贷卞孔时等在狱者,且言:“楚宗一狱,死者已多,今被锢高墙者,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皆弗听。四十二年冬,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以言论忤时,抑不得与。孟祯不平,具疏论之。是时三党势张,忌孟祯谠直,出为广东副使。移疾不赴。天启初,起南京光禄少卿,召改太仆。以忧归。魏忠贤得志,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崇祯初,复官。
孟祯少贫。既通显,家无赢资。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注] ①镌二秩:指降二等职。②政府:指宰相府。③京堂:明清时称各衙门长官为京堂④佥商: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发:揭发
B.皆不报。报:答复
C.因请贷卞孔时贷:宽恕
D.以忧归忧:忧虑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附政府擢京卿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则抑之至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孟祯为讼冤既自以心为形役
D.乃令至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马孟祯“谠直”的一项是()
①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②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
③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④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
⑤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⑥既通显,家无赢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
译文:?????????????????????????????????????????????????????????????????????????????
(2)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
译文:????????????????????????????????????????????????????????????????????????????
(3)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定伯捉鬼??
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搜神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伯诳之诳:欺骗
B.鬼便先担定伯数里担:背
C.我新鬼,故身重耳故:原来、旧有的
D.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唾:吐唾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欲至何所?(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1)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2)因之以饥谨。
D.(1)“我亦欲至宛市。”遂行。(2)又郊败之,遂灭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定伯夜行遇鬼,无所畏惧,终于将鬼捉住。
B.宋定伯善于发挥人的智慧,克“鬼”制胜。
C.文章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有趣。
D.文章认为,世上本没有鬼,应破除迷信思想。
5、阅读题 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王叔玠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王叔玠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
B.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存:想着,思念
C.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贼:杀害
D.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叔玠“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②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⑤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⑥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叔玠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B.王叔玠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C.王叔玠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D.王叔玠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叔玠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3分)
译文:????????????????????????????????????????????????????????????
????????????????????????????????????????????????????????????????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3分)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