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5 21:01: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小题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小题2:孔子既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又说“其争也君子”,前后是否矛盾?请谈谈你对孔子“争”与“不争”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可知:首先,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其次,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根据原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是适度交往。
点评: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原文。
小题2:
试题分析:原文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赛射箭之前,双方相互行礼作揖,彼此谦让,然后开始比赛,射箭比赛结束,双方相互行礼作揖下堂,射输的先罚他饮酒,赢的人再回敬一杯,这样的竞争又不失礼仪,是一种君子的风范。这里孔子所谓的“矜而不争”是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孔子不反对争,但他要求人们的争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古诗文默写。
小题1:古诗默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小题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邹忌修???????????????????????????,窥镜,谓其妻曰:“?????????????”(《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参考答案:
小题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小题2:八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东家的狗在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赴宴。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喂养了两代人,我母亲在世时对待她很好。
D.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祖母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体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赴宴。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在文言阅读中常用的文化常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①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注释] ①顽:贪婪。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3分)
②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3分)
小题2:孟子在这段话中论述了什么问题?表明了自己什么主张?(4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所以,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的人会变得清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所以,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的人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能立有志向;听到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刻薄的人变得敦厚,庸俗鄙陋的人会变得宽宏大量。圣人在百代之前(发奋进取),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奋发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做到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圣人熏陶的人呢?”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