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 涉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②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小题1: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分)
小题2: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请具体分析其以景传情的写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典型的意象: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营造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诗中的意象有: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创造了一种萧索荒凉、孤寂的意境。
小题2:
试题分析:“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2)本诗二、三两联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首句总领全诗,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李?白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注:颍水:发源于嵩山。洗耳:传说隐士许由听到尧要让位给自己,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洗耳于颍水之滨。
小题1:唐代王勃《???????????》一文中也写到谢公,谢公即??????????。(2分)
小题2:这是一首送别诗,起句“君思颍水绿”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这个句子。(4分)
????????????????????????????????????????????????????????????????????????
小题3:诗中运用许由洗耳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滕王阁序??谢安?(2分。每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小题2:
试题分析: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
小题3:
试题分析: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
参考答案:
①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②表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①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1)上片写“目送”美人“芳尘”离去后,词人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的末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所称道。试简要分析词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人想到美人于“月桥花院,琐窗朱户”的住处独居,虚度青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