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示:给……看)
小题2:D (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A将,将要; B表转折,却;C在,介词)
小题3: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解说。)
参考译文:
指喻
方孝孺
浦阳的郑仲辨先生,身形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不曾生过病。一天,他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样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住,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病将近形成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已经形成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膈,轻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克服,天下的事,像这拇指的,真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萌发在一般人不去担忧的地方,又隐藏在看不到的苗头之中,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轻视它,这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哪里只是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贫,假贷无所得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厄:穷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诸公宾客多厌之/强弱之形易制
B.今以法割削之 /亲不以为子
C.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D.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
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
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
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 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
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过:超过
小题1:C.都是副词,就; A. 介词,他,指主父偃 / 结构助词,的;B. 介词,用 / 介
词,把; D.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转折
小题1:①是主父偃的功劳,②主父偃与昆弟宾客绝交,都跟武帝“族偃”没有关系。
小题1:“揭发了赵王”和“未显达时所受侮辱”文中无据
小题1:(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断对三处给1分,共3分(2)①被动句式1分,句意2分②“衣食”、“内门”各1分,句意1分
主父偃是齐地临淄人。他游学齐国,与许多读书人有交往,但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国众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不被齐国接纳。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各地都没人厚待他,做客很难。孝武帝元光元午,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已经花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主父偃屡次进见皇帝,上疏陈说政事。皇帝下令任命他为谒者,又升为中大夫。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职务。
主父偃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会产生,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人人高兴地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尊立卫子夫当皇后,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阴私,主父偃是有功的。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有人劝说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己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已很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
元朔二年,皇上任命他当了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开始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 诸君绝交了,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于是他就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触动齐王,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就自杀了。
主父偃开始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历燕地和赵地,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的阴私。赵王害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想要上书皇帝讲述他的阴私,因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发。等到他当了齐相,走出函谷关,赵王就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因此,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封侯。等到齐王自杀了,皇上听到后,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及其家族的人都杀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例如本题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也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A、B、D三项在对文意概括分析时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比去,以手阖门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距关,毋内诸侯 /来吾道夫先路也
小题2:选出以下选项中划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景公召而数之曰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可以横绝峨眉颠
小题3:选出以下选项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B.犹且从师而问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作《师说》以贻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小题4: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客有吹洞箫者????????????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⑦甚矣,汝之不恵??????????⑧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⑨而彼且奚适也????????????⑩是社稷之臣也
A.①③⑥/②⑨/④/⑤⑧/⑦/⑩
B.①⑩/②⑨/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②⑨/④/⑤⑧/⑥⑦/⑩
D.①③⑩/②⑨/④/⑤⑧/⑥⑦
小题5:对下列划线固定结构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为什么……呢”)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C.无乃尔是过与?(译为“难道……吗”)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为“用来……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C. “颁”通“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没有通假字;A “生”通“性”/“匪”通“非”B.?“有”通“又” “暴”通“曝”/ “阖”通“合”;D. “距”通“拒”,“内”通“纳”/“道”通“导”
小题1:D. 横渡;A 险固地势本来,B命运责备,C趁着,凭借登上
小题1:D目的关系连词,A音节助词/代词“这样”, B代词“他”/相当于“何”,“怎么”,C动词“凝结”/介词“被”
小题1:①③定语后置句/②⑨宾语前置句/④被动句/⑤⑧省略句/⑥⑦主谓倒置/⑩判断句
小题1:应译为“恐怕……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