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6 12:29: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重复
B.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 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D. 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项王默不应
B. ①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徐公不君之美也
C. ①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 ①无能为也?????????????? ②沛公去,间至军中。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 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的。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 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 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城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枝,作鱼龙曼延、角角氏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净,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大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含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固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烽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悉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大征四方奇枝——讽:劝告。
B.咸私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遇:忧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天下笑
B.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犹且从师而问
D.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锹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枝、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塔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赂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3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家信?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焉?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宜礼而用之——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B.各安生业——各自有安全感谋出新职业?
C.延徽不自安——延徽(也)不大安心?
D.北去之意——逃跑的想法?
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8.D
9.B
10、A
11、A


本题解析:8.寓书:寄信。“寓”有“寄”“托”之意。?
9.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A.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D.故乡:家乡。?
10、①焉:助词。②焉: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B.于:介词“在”;C.安:哪里,怎么;D.所以:……的原因。?
11、B项应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C项应为“延徽自感不安(全)”;D项应为:“去北方(契丹)的想法”。?
12、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13、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参考译文:
韩延徽是幽州人,很有智谋,也很懂写文章。刘守光的晚年非常衰困,曾派遣参军韩延徽到契丹国去求援,契丹主对于他不行拜见礼十分生气,于是就把韩延徽发配到野外牧马。
述律后对契丹主说:“韩延徽能够操守气节而不屈服,是当今的贤者,怎么能侮辱他而让他去放马呢?应当以礼相待而起用他。”于是契丹主召见韩延徽,并和他谈话,非常喜欢他,于是把他当作主要的参谋人物,只要一有举动,就要去和他商量。韩延徽初到契丹时就教契丹建牙开府,修筑城郭,设立市场里巷,用来安置汉民,使每个人都有配偶,开垦种植荒田。从此以后,汉族人都各自安居乐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契丹能够威服各国,韩延徽给予了很大帮助。
 ?没多久,韩延徽逃奔到晋阳。晋王打算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幕府里,掌书记王缄很嫉妒他。韩延徽感到不能自安,所以请求回幽州看望母亲,路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住下。王德明问他下一步到哪里去,韩延徽说:“现在河北地区都归晋国所有,应当重新回到契丹国去。”王德明说:“你叛背了契丹国,而今又要返回去,这不是去找死吗?”韩延徽说:“契丹国自从我出走后,国王如丧手目,今天我再返回契丹国,契丹国王的手目不是又完备了吗?他怎么能够杀害我呢?”等他看望了母亲以后,就又重新回到了契丹国。契丹国主听说韩延徽回来非常高兴,就好像韩延徽从天而降,国王抚着韩延徽的背说:“前一段你走到哪里去了?”韩延徽说:“我很思念母亲,本想请假回去看看,但又害怕国王不答应我,所以我就私自回去了。”从此以后,契丹国主待他更加丰厚。契丹国主称皇帝时,就任命韩延徽为宰相,一直提拔到中书令。
  晋王派出使者到契丹国,韩延徽借机给晋王写信,追叙了当初所以北去契丹的原因。并且说:“不是我不留恋英明的君主,也不是我不思念故乡,我之所以不能留在晋国,正是害怕王缄嫉妒我而说我的坏话。”因此又以老母相托,信中又说:“有我韩延徽在此,契丹国一定不会向南侵扰。”所以在李存勖成为后唐庄宗的时期,契丹不向南面深入侵扰,靠的是韩延徽之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灌夫①
司马迁(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凌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均。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灌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②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丞相尝使食客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恶两人有郄,乃谩自好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上曰:“此丞相事,何请。”灌夫亦持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宾客居闲,遂止,俱解。
注:①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题目为编者所加。②仲孺:灌夫的字。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亦以此之/多:归附
B.诸所与交通/交通:交流沟通
C.丞相从容曰/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D.横甚,民之/苦:深受……之苦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 ?
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凌之 ?
②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③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
④平明,令门下候伺 ?
⑤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
⑥灌夫闻,怒,骂籍福。 ?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灌夫为人正直,不好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中表彰奖掖后辈,因此颇得人心。
B.灌夫不喜欢文章辞赋和经术,却爱好施行侠义,打抱不平,讲信用,守诺言。与他交往的人,尽是些能力出众却不守法度的豪强。
C.灌夫服丧期间去拜访丞相武安侯,武安侯说想与他一道去拜访魏其侯。灌夫不顾自己丧服在身不方便,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
D.在魏其侯家饮酒正酣时,灌夫起身跳舞,舞毕向丞相敬酒,丞相不肯起身,面对丞相的傲慢无礼,灌夫在座位上毫不客气地讽刺他。
4.翻译文中句子。 ????
①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译:?????????????????????????????????????????????????????????????????????????????????????
②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
译:?????????????????????????????????????????????????????????????????????????????????????
③灌夫亦持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
译:?????????????????????????????????????????????????????????????????????????????????????


参考答案:1.A
2.D
3.D
4.①丞相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 (《史记·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响应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  乐:爱好
D.与纣为靡靡之乐      靡靡:萎靡颓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可见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司马迁认为,晋国大旱三年的原因是晋平公听了他不该听的音乐。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3)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5.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


参考答案:
1.A
2.D 
3.C 
4.(


本题解析:
1.A 响:名词 回声 回音 
2.D 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A 介词,把/连词,导致?? B 于是/竟然  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3.C “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4.见译文
5.略
参考译文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晋平公说“行”。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太史公说:音乐,是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的东西。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子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磬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淫靡荒唐的方法。淫靡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王要让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是仁义的道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