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2017-01-16 12:42: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内史,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看待
B.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至,咸自矜持信:消息,音信
C.烹以待之,羲之叹惜日弥:满,整
D.意甚悦,固求之市: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尤善隶书,古今之冠羲之自序以申其志
B.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若不阙秦,将取之?
C.羲之欣然写毕,笼鹅归劳苦功高如此
D.姥闻羲之将至,烹待之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
B.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以“东床坦腹”的自然坦然,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C.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造诣相当自信,认为自己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不和,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小题4: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4分)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信:使者
小题1:A项“为”:判断动词,是;动词,写作。B项“焉”:兼词,于此;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何。C项“而”:表承接;表并列。D项“以”均表目的。
小题1:“因为与他不和,只去吊唁了一次”有误,文中并无此因果关系的明确交代。“王述对此深为怨恨”有误,“恨”作“遗憾”讲。
小题1:(1)“讷”1分,“未之奇”宾语前置2分,“奇”意动1分(2)“为写《道德经》”的省略补充1分,“举”1分,“相”1分,句意1分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新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些年,而王羲之竟然不曾到来,王述深以为遗憾。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思而不学则(通“怠”,懈怠)
B、恭而无礼则(劳累、辛苦)
C、小人之过必(掩饰)
D、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②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小题2:本段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种的禾苗长不高,便到地星去拔高,累得疲惫不堪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美堂后记
(明)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早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曾孙某以逋官物于人粥:同“鬻”,出售
B.岁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得无有所耶恨:痛恨
D.岁一至而已再:二次
小题2: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世无知君者矣!???????????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戚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2分)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6分)?????????????????????????????????????????????????????????????????????????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恨:遗憾。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A即为通假字。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C对应的原文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内容是作者科举落地,回家后妻子文有什么(???)的事情吗,选项的解释是“痛恨”,代入原文显然不通顺,实际应为“遗憾”,而“恨”在古汉语中大都作“遗憾”讲。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①指王致谦、叶盛和章格,人物错误;⑥间接表现,不和题干要求,排除这两项可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C对应的原文“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选项“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与原文不符,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闳敞——宏伟宽敞,致——情趣记——写文章、作记。(介宾短语后置句)(2)俗嚣——尘世的喧嚣打扰,岁——每年(名词作状语),质贷——典押借贷,雠其直——还完那些钱。
【参考译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馀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又优雅到了极致,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阯太史对此有记载。嘉靖中期,我作为王翁的曾孙,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穷人。当我正在堂中读书的时候,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老百姓马上有家破人亡的悲伤。”我听后立时感到很伤感,然而我却也很爱自己幽静、美好的家园,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把房子抵押了将所得的钱用来救济穷人,,要是不够的话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在我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县里的人都说这样做没好处而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在笑他。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当稻子成熟的时候,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丰收了大小麦的时候,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周围的学院的居住与饮食都有保障。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组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犹豫我喜爱读书,那些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我都找邻里去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陆路过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侯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怎么会没有遗憾呢?”她说:“抛弃功名事,隐居不出仕,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公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不过是张公负君罢了!”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不过是在张文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掠夺了许多财物才离开,然而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后来我一直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子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我的女儿啊!”我离开以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其家通明——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
D.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1)紧急悬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