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01-16 12:57: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父兄从:堂房亲属
B.操行坚正,于世务拙:笨拙,不擅长
C.是改太子右庶子坐:定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勒:雕刻
小题2:下列能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宫市之弊,……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③其辞多叙裴度事?????????????????????????④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⑤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⑥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及《师说》中的句子。(10分)
⑴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3分)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4分)
⑶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中的“坐”应解释为“因为”。
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方法:
⑴代入检验法。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也不失为推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⑵识别、推断通假法。首先,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⑶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的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像C项就可运用此法,《陌上桑 》就有典型例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⑷语法分析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⑸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⑹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⑺ 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小题2:
试题分析:②说他交往庸俗之人的事;③说他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
如何筛选文中信息:
⑴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遍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⑵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⑶明确筛选指向。一般关注以下几点: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⑷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⑸回到原文,留心陷阱。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另外,注意命题常设的陷阱,如张冠李戴、牵强附会、跳离限制、颠倒是非、添枝加叶等。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如何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⑴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人,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⑵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⑶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⑷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⑸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特殊用词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的关键是找准得分点。⑴句得分点:“省父” “序”、“饯锷”。⑵句得分点:“诱厉”、“馆”、“给”及句子大意。⑶句得分点:“卑”、“盛”、“谀”。
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山,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寇乱,鼎乡兵自守结:聚合
B.邓愈镇江西,数见延:招聘
C.乃留愈幕府军事赞:辅佐
D.元末举于乡,龙溪书院长:执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B.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C.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D.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小题4: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2)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延:邀请。根据后句“奇其才,荐之”,就可推敲出延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句表现熊鼎的孝顺,②句是熊鼎对皇帝的谏言,表现他的正直和直言上谏的特点。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句可排除AD,再揣摩②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被诬贪污行贿”“依法予以释放”于文无据。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固”解释为本来,“一”“齐”为意动用法,翻译时要体现,;第二句时注意“奏罢”为两个词,奏为奏请,罢为罢免,“有司”解释为官员,“列部”根据语境理解为有关部门。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颖,是临川人。元朝末年在乡试中中举,任龙溪书院的院长。长江以西发生叛乱,熊鼎组织乡兵自行防守。陈友谅多次威胁他,他不予理睬。邓愈镇守长江以西,多次请他会见,认为他才能出众,向朝廷推荐他。太祖想对他委以官职,熊鼎以双亲年老为由推辞,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里辅助军务。为母亲守丧完毕后,熊鼎应朝廷征召到京城,被任命为德清县丞。松江人钱鹤皋^造**,临近的各郡都大为惊恐,鼎熊镇压了钱鹤皋,使局势得以平静。调职负责编写《起居注》,接受皇上诏令搜括那些值得惩罚、可引以戒的旧例,写在新造的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返回,向皇上报告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皇上派遣御史去查访此事。而当时已颁布赦免诏书,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皇上不接纳;熊鼎和给事中伊正一起进谏说:“朝廷向全国各地布施大信义,若又因为小事情劳烦御史,将失去信义,还是应该暂且保持宽大而威严的态度。”帝沉默了许久,还是决定不派出御史。洪武皇帝改元之后,新设浙江按察司,让熊鼎担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夺占据后,有伪官和悍将二百多人,非常暴虐蛮横。熊鼎全把他们迁到江、淮一带,老百姓这才得到安定。平阳州的知州梅镒被告犯贪赃之罪,他不停地为自己辩解,当地几百位百姓都申诉说知州没有犯罪。熊鼎将要接受百姓的意见,有官吏告诉熊鼎说:“放过知州,没有充分的理由,怎么办?”熊鼎叹息着说:“法律是用诛杀罪人的,我怎么能因为害怕谴责,诛杀无罪的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把情况报告皇上,皇上回复批准了他的奏章。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但得不到公正判决。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查清了事实,很快让他承当了应有的罪责。这年秋季,山东刚刚平定,在那里设立按察司,皇上又让熊鼎担任佥事。熊鼎到了山东,上奏章罢免了不称职的几十位官员,所属各部门都变得严肃清正。熊鼎想稽查官吏们都做了哪些有利或有弊的事情,就命令个郡县分别设置两本日历,每天写上所处理的诉讼案件狱和钱粮方面的事,一本留在郡县,一本上交到佥事府,更递交换,熊鼎查看日历,检查官吏们的工作,官吏们没有谁敢隐瞒。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所部前归附,熊鼎改任岐宁卫经历。他到任之后,得知贼寇是假装投降,就秘密写奏疏给皇上论说此事。皇上派遣使者慰劳朵儿只班,赐给他裘衣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将熊鼎召回。熊鼎出发之后,贼寇果然反叛,胁持鼎返回北方。熊鼎用指责叛贼不顾道义,斥骂叛贼,结果,他和赵成以及知事杜寅一同被叛贼杀害。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自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用心)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横渡)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D、君子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
2、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
B、则明而行无过矣/失其所与,不
C、吾尝终日思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用亡郑以陪邻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划线句子正确加注标点。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参考答案:1、A
2、B
3、C
4、(1)顺着风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愈 始 闻 而 惑 之 又 从 而 思 之 盖 贤 者 也 盖 所 谓 独 善 其 身 者 也 其 贤 于 世 之患不 得 之 而 患 失 之 者 以 济 其 生 之 欲 贪 邪 而 亡 道 以 丧 其 身 者 其 亦 远 矣 又 其 言 有 可 以 警 余 者 故 余为 之传 而 自 鉴 焉。  ??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
2分层概括以上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本题解析:
标点参考: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一为“:”)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也可不点“,”)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一为“!”)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一加“,”)而自鉴焉。
译文:我刚听他说的有些困惑不解,又接着想想,这个人大约是个贤者吧,是那种所谓的“独善其身”的人吧。他比社会上那些患得患失,为了满足个人生活的欲望,贪婪奸邪而不遵循正道,因而送了性命的人,不是贤明得太多了吗。另外他的话中有不少可以使我警惕的地方,故而我为他写了传,以成为自己的鉴戒。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马存亮,字季明,河中人。元和时,累擢左神策军副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进左神策中尉。军所籍凡十一万,存亮料柬尤精,伍无罢士,部无冗员。
敬宗初,染署工张韶与卜者苏玄明善,玄明曰:“我尝为子卜,子当御殿食,我与焉。吾闻上昼夜猎,出入无度,可图也。”韶每输染材入宫,卫士不呵也。乃阴结诸工百余人,匿兵车中若输材者,入右银台门,约黄昏为变。有诘其载者,韶谓谋觉,杀其人,出兵大呼成列,浴堂门闭。时帝击球清思殿,惊,将幸右神策。或曰:“贼入宫,不知众寡,道远可虞,不知入左军,近且速。”从之。初,帝常宠右军中尉梁守谦,每游幸,两军角戏,帝多欲右胜,而左军以为望。至是,存亮出迎,捧帝足泣,负而入。以五百骑往迎二太后,比至,而贼已斩关入清思殿,升御座。盗乘舆余膳揖玄明偶食。且曰“如占”。玄明惊曰:“止地乎?”韶恶之,悉以宝器赐其徒,攻弓箭库,仗士拒之不胜。存亮遣左神策大将军康艺全、将军何文哲、宋叔夜、孟文亮,右神策大将军康志睦、将军李泳、尚国忠,率骑兵讨贼,日暮,射韶及玄明皆死。始,贼入,中人仓卒,由望仙山出奔,内外不知行在。迟明,尽捕乱党,左、右军清宫,车驾还。
群臣诣延英殿见天子,然至者不十一二,坐贼所入阑不禁者数十人,杖而不诛。赐存亮实封户二百,梁守谦进开府仪同三司,它论功赏有差。存亮于一时功最高,乃推委权势,求监淮南军。代还,为内飞龙使。大和中,以右领军卫士将军致仕,封岐国公,卒赠扬州大都督。存亮逮事德宗,更六朝,资端畏,善训士,始去禁卫,众皆泣。唐世中人以忠谨称者,唯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而已。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当御殿食,我与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B.有诘其载者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存亮出迎,捧帝足泣,负而入暮寝而思之
D.乃推委权势,求监淮南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说明马存亮“忠谨”的一组是
①军所籍凡十一万,存亮料柬尤精,伍无罢士?②存亮出迎,捧帝足泣,负而入
③以五百骑往迎二太后?????????????????????④中人仓卒,由望仙山出奔,内外不知行在
⑤赐存亮实封户二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存亮,字季明,唐朝时河中人。起初事奉德宗,历经升迁,先是擢升为知内侍省事,后来晋升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
B.敬宗在位初年,染署工匠张韶与卜者苏玄明阴结百余人入宫行刺,马存亮将敬宗背入左神策军,并发兵讨杀张、苏等人。
C.马存亮虽在当时功劳最高,但他却不愿意因此而获得权势,而是主动请求出任淮南监军,有人接任后,才担任内飞龙使。
D.马存亮历经六朝,性格正直,善于训导将士,唐朝宦官中,以忠诚恭谨知名的,马存亮要超过西门季玄、严遵美二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至,而贼已斩关入清思殿,升御座,盗乘舆余膳揖玄明偶食,且曰“如占”。
译文:
(2)群臣诣延英殿见天子,然至者不十一二,坐贼所入阑不禁者数十人,杖而不诛。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