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1-16 12:57: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15分)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小题1: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卫王宫。

A.苟无民,何有君?
B.是众议举宠为督。

C.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至老不嫁,养父母。
小题3: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小题4: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不正确的是(???)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使①”是派遣之意;“使②”作名词,使者;“使③”作名词,使命;“使④”作动词,出使。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先分析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是:用在目的复句中,相当于“来”。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与之相同。A项的“以”表根据,相当于“凭、根据”;B项的“以”表原因,相当于“因为”;C项的“以”相当于“用”。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此句,要注意句中的“贱”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意为卑贱的、次要的。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此句,要注意此句中的“婴儿子”即“北宫之女”。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第一段写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和老百姓的情况,然后才问齐王是否健康,表现了她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君治国的基础。
【参考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没有忧患吧?百姓还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还没有忧患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使其人民得到繁衍繁殖,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每组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
B、图而匕首见——樊将军以困来归丹
C、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计不知所出耳
D、旦日不可不早自来项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注]①擿(tī):揭发。②瘳(chōu):病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吏人莫不怀 故乡人号“驼” B.朝野服,号为“独立使君”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C.居第屋,不免霜露 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乃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 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参考答案:1.B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①。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列传循吏:遵奉法理的官吏
B.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
C.班白不提挈班白:头发花白的人
D.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
D.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
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苦不已。
C.石奢在抓到犯杀人罪的父亲后又放掉,是孝的表现;在楚昭王赦免他的父亲后,他又自杀而死,是忠的表现。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B(B有禁令就停止)
小题:D(A前一个“因为”,后一个是介词,用、拿;B前一个表委婉,婉商语气,“还是”;后一个表揣测语气,大概;C分别为句末语气词和兼词“于此”;D均为“竟然”;)
小题:C
小题:B(“老人儿啼”理解不当,“儿”作状语,“像小孩子那样”。)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序)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手段)。在文德武治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虞丘相把他推举按给楚庄王来接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盗贼绝迹。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漂运出山。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将小的换成大的,百姓使用不方便,都离开他们的生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这种情况,说:“街市婚论,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楚相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算了。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五天后,上朝的时候,楚相向楚王上奏说:“前段时间换用货币,您认为太轻了,后来市令来说,街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原来的钱币”楚王准奏。下令三天。街市就得到恢复,如同原来那样。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国家婚论,上下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向国君进言,任命子产为相国。(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的重活。上任两年,集市价格平稳,买卖公平。三年,百姓可以夜不关门,道不拾遗。四年,农民们的耕田农具等可以不天天带回家。五年,士民可以不服兵役,哀葬死者的仪礼不用下令即可做好。子产治理郑国26年后去世,年轻人大声哭号,老年人像儿童那样啼哭。说:“子产丢下我们死了啊!百姓将何处安身?”
公仪休是怒过的博士,凭借才优而品第等级高担任鲁相,遵循法理,不轻易变更法令制度,文武百官都能自律,品行端正。让灵渠俸禄的不得与百姓争利,收入多的不得掠去收入少的。有人给国相送鱼,相不肯收受。来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我给您送鱼,您为什么不收呢?”国相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的鱼。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所以我不收你的鱼。”
石奢是楚昭王时的国相。他为人廉洁正直,不阿谀奉承、避祸自保。一次,他到县里巡视,路上有个杀人的人,国相(派人)追捉他,那人竟是他的父亲。他放掉自己的父亲,回到官署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派人告诉楚王:“杀人的是我父亲。如果以治父亲的罪来为自己树立政绩,那是不遵孝道的;如果废弛法令纵容罪犯,那也算不上忠臣。我应该处死罪。”楚王说:“没有追上罪犯,不应承受罪过。你还是去办你的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执行君王的法制,不是忠臣。君王赦免他的罪孽,是您的恩惠;服罪而死,是我的职分。”石奢于是不受君命,自杀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执:坚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4分)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内容大意可知,除:任命。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前一个介词,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为”。B.前一个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作“如果……那么”。 后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作“可是”。C.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D.前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后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译作“尚且”。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是说叶清臣的奏疏对范仲淹等人的官职调动产生了影响;③是宦官的所作所为,这两句不能体现叶清臣的“遇事敢行”。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发放大名库钱”是叶清臣奏请的内容;被贬职是因为贾昌朝抗诏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宰相折中处理的结果。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举:考取,考中;奇:以……为奇,感到惊奇;擢:选拔奏编:奏请编辑;诏敕:诏书敕命;补出全句主语“叶清臣”;“簿帐之丛冗”为定语后置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知兵:懂得军事;起:起用。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叶清臣年少时机敏异常,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这年冬天,京城发生地震,叶清臣上疏说:“陛下忧愁劳苦各种政务,天下安宁,但一年当中,灾害仍然出现。一定有对下使百姓失望、对上违背天意的地方,所以降下警戒来开导清洁内心。可是陛下却安然镇定认为这不是异常现象,只是派宦官奔走四方,备办佛事,设置道科,这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全国的人忍气吞声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或许圣明威严的天意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前来会聚。”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
适逢有诏令征求直言,叶清臣又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叶清臣上书言事:“如今将领平时不去蓄养,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财物没有长期的积蓄。边境稍有警报,在外无骁勇大将,在内无重兵驻守。现在羌戎稍稍后退,变化欺诈不止,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如果又将安然镇定不思进取,那么将来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看待从前一样了。”
当时西部的战事未停,经费紧张,中书奏呈选定三司使,叶清臣最初不在候选之列。皇帝说:“叶清臣有才能可以任用。”提升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冗繁的帐簿,一律删去。宫内东门、御厨都由宦官掌管,大凡他们索要的,官吏不敢过问,叶清臣于是就作契约文书来检查他们进出的数目。遭遇父丧,谏官认为叶清臣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等到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平时不喜欢他,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
仁宗亲临天章阁,召见公卿大臣,出示手诏询问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听后,逐条回答皇帝的问题,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奏贾昌朝专横跋扈不服从。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果断敢做,奏对从不屈服。郭承佑的妻子是舒王元偁的女儿,封为郡主,供给俸禄;等到郭承佑任殿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加封,奏请增加月俸,叶清臣坚持上奏不同意。仁宗曰:“承佑管禁军,妻子又是王侯的女儿,应当优待。”叶清臣说:“这终究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的待遇。”于是把奏章揣在怀中,不执行。叶清臣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陈述九议、十要、五利,都是当世可以施行的。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