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然后从而刑之
D.孰能御之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选自《明史》)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执行
D.叩以疑义叩:询问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3分)(???)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知而谨备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3、单选题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复活》——阿?托尔斯泰——苏联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B.《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神曲》——但丁——德国
C.《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
《北京人》——曹禺——现代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B.元淳尝署州事署:代理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
韩愈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英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有删减)
1.下列各句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A.延霁云坐——延:请。
B.此矢所以志也——志,作标记。
C.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常:常常。
D.因乱抽他帙以试——帙:书套,这里指书。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 )
A.①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②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B.①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C.①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①城陷,贼以刃胁降巡②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南霁云和张巡高尚品质的一组是(???? )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②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③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④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⑤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⑥汝勿怖,死,命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⑤⑥
4.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 )
A.南霁云请援兵一节,作者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南霁云的矛盾中,展示南霁云忠义、慷慨、愤激的鲜明性格。
B.南霁云就义一节,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
C.作者从转述跟随过张巡的于嵩的话人手,用叙家常话一般的口吻,通过几个细节,使张巡聪明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特征十分鲜明,使张巡的形象更加丰满。
D.第二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逸事。所用材料虽然不像第一段那样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来,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