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
D.欲因此时降武
3.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③副有罪,当相坐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参考答案:1.D
2.A
3.B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的文字是作者补记婚后与小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情景。其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余为此志后五年,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归宁毕,转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
B.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分)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本题中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比较全面。D.期:约定,多义词。A.去:离开,古今异义;B. 蚤:通“早”,通假字;C. 烛:照亮,名词活用作动词。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是多义词,注意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意义和用法。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中结束语对人物的评价理解是否正确。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应理解为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题仅(2)句出自阅读材料,其余来自教材课文。符合高二学生实际,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有必要对所学课文仔细进行整理,做到能理解,能翻译。本题关键词主要有:神、于、疾、函、隐、系、黥等。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