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道南即辍讲拱俟辍:停止
B.减免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 报 :回复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莅:到
D.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覆:覆灭,破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太子为改容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B.三辞而不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先面谢乃莅任与尔三矢,尔其勿望乃父之志
D.且询疏所从进生,亦我所欲也
小题3: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的(2分)
A.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B.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C.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D.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覆:倾覆,翻沉
小题1:A.介词,因;B.连词,却;C .副词,才 / 副词,于是;D.“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物等”
小题1: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2分)
小题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考上进士。受任编修,升为左中允。在东宫轮值讲读。太子偶尔看往别处,吴道南就停住不讲拱手等待,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曾任左谕德少詹事,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部里事务。历城、高苑牛生产的小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吴道南建议全部免除山东的各种税,召回宦官;有乘着灾祸和怪异事物出现而说宦官招惹怨恨,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都没有批复。不久建议追谥建文朝代的忠臣。
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吐鲁番进贡宝玉,道南建议不收纳。辽东讨论开始科举考试读书人,他就认为险要边疆应当注重武备,就阻止不了实行。他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和方从哲同时被任命。他多次辞谢却不被允许,过了很久才入朝。按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然后到任。当时皇帝很久没有上朝,官员们就都先到任了。吴道南到任,见不到皇帝,不敢入阁值班。同僚方从哲跟他说,皇帝命先就职,吴道南上疏谢恩。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
织造宦官刘成死去,派遣他的同伙吕贵前往护送灵柩,吕贵指使坏人留住自己任督造。宫中下旨意同意了,命令起草赦命,道南和方从哲据理力争,并且询问奏疏是从哪来的,请求永远杜绝内部指定,不听。潘阳本来没有商业税,宦官当了税使,宦官就在湖口设置关卡征收。吴道南尽力说明沿湖船舶没有地方停泊,大多翻沉了,建议撤除关卡不要征税,也不采纳。
吴道南辅助大政不盲从,在当时很有声望。丙辰年,和礼部尚书刘楚先在一起主持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是副都御使沈季文的儿子,目不知书,却贿赂礼部的官吏,跟同乡赵鸣阳的号舍相连。他的首场七篇文章,除抄自书坊刻印的以外,都出自赵鸣阳的手笔。发榜了,沈同和和赵鸣阳都考上了,京城里因此大闹起来。吴道南等多次检举,皇帝下命令复试。沈同和一整天才写一个字。交到司法部门治罪,流放到极边远有瘴气的地区,赵鸣阳也被除名。?
在这之前,汤宝尹科场案件,实际上是吴道南揭发的,因此他们一伙嫉视吴道南。御史李嵩、周师旦就联合上奏章弹劾他,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尤其出力。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极其严重,请立刻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也诋毁吴道南。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上他的继母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遣行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 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①木为匵②,葛藟③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④。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祁侯曰:“善。”遂裸葬。???????????????????
《汉书?杨胡硃梅云传》
【注】①窾(kuǎn),当中挖空的木头。?②匵(dú):小棺材。
③藟(lěi),藤。???????????????????④殠(chòu),腐臭的气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迫从上祠雍祠: 庙堂
B.王孙报曰报:答复
C.将以矫世也矫: 改变
D.夫饰外以华众华:夸耀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为之棺椁衣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亡形亡声,乃合道情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是物各反其真也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及病且终,先令其子 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划线处停顿正确的的一项是(?????)
A.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B.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C.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D.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4分)
(2)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3分)
(3)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祠:祭祀
小题1:两个“乃”都是副词,才 (A.前 “之”代词,代死人,后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前是代词,后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前是“将要”,后是语气副词,“尚且”
小题1:略
小题1: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裸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无知也就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裸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 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 ?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
现在人们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四》)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②民归之,犹水之就下
B.①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①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D.①袁绍爱此二子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嘉“有算略,达于事情”的一组是
①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②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③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④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⑤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初到袁绍麾下,感觉才能难以施展。后来去见太祖,以其不凡的见识而受到太祖的器重。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能治乱世之人。
B.郭嘉被太祖推荐为司空军祭酒,从此随从太祖征伐,遇事能够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多献良策,谋功甚高。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可惜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这使太祖在郭嘉英年早逝后感到十分伤感。
D.郭嘉不但是多谋善断的军师,更是太祖本人的知己,太祖甚感满意,以至赤壁一战失败后,尚追念郭嘉,叹惜其人不存。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5分)
译文:
(2)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D(A.“完全”错;B.“无处遁逃”错;C.“广泛应用”而不是“广泛取代常规武器”。)
小题:B(都是连词,可翻译为“即使”。 A项尊重,低处;D项喜爱,吝啬; 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可翻译成“从或凭”,另一个“以”是连词,作“而”讲;)
小题:A(②说的是郭嘉死后的事;③说的是太祖派人去问郭嘉的病情;④说的是戏志才。①⑤⑥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郭嘉的“有算略,达于事情”)
小题:C(此句中“积劳成疾”在文中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且“使者交错”是说使者来来往往很多,并非在可惜使者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阳翟人。当初去北边投靠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谨慎于择主,所以做事总能成功,因而功名可建立。袁绍只想效法周公(周公旦)的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机妙。想得多而做得少,爱好谋略而没有决断,想要和他一起拯救国家的大难,确立统一天下的大业,实在是难啊!”于是离开袁绍。此前,颍川有个人叫戏志才,是擅长筹划的人士,太祖曹操非常器重他。可惜他早死了。太祖给荀彧写信说道:“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再没有可以与我谋划大事的人了。汝、颍本来就多奇士,谁可以接替他呢?”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了他,两人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太祖说:“能使我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就是这个人了。”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真正主人啊。” 太祖上表让郭嘉做了司空军祭酒。
太祖征讨吕布,经过三次战斗,打败了吕布,吕布后退坚守。这时士兵疲惫,太祖想率领军队撤回,郭嘉劝说太祖猛烈攻打吕布,随即将吕布捉住。孙策转战千里,占据了全部江东地区,听说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于是想渡江向北袭击许县。众人听到这一消息都有些害怕,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能让人效死力的英雄豪杰。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即使他的部队有一百万之多,也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埋伏,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在一个平常人手中。”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许贡派的刺客杀死。
郭嘉随从太祖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又随从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接连几次战斗都打败了对方。众将领想乘胜攻击,郭嘉说:“袁绍爱他这两个儿子,一直没有立哪一个继承他,二人分别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一定会相互斗争,互相离间。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扶助,我们攻势一缓和,他们之间争斗的心思就产生了。我们不如向南做出要征讨刘表的样子,以等待二袁的变化;变局已成,而后再向他们攻击,就可以一举成功了。”太祖说:“好。”于是向南面进军。军队开至西平,袁谭、袁尚果然开始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打败,逃跑到平原县,派遣辛毗来求降。太祖回兵救助袁谭,随即顺势平定了邺县。
郭嘉深沉通达,有谋略,通晓事物情理。太祖说:“只有郭奉孝能知道我的心思。”三十八岁时,郭嘉从柳城回来,病得很重,太祖派去探问病情的人一个接一个。到郭嘉去世时,太祖亲自前去吊丧,很悲伤。郭嘉死后,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郭奕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太祖征战荆州返回时,在巴丘遇上了流行疾病,船只被烧毁,太祖叹息说:“郭奉孝如果还健在,不会让我落到这个地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元福怒,尽驱官吏出军门,将就戮。明驰往止之,入白元福曰:“今军储无阙,丁夫数万人,文吏懦不能制,斩之何益,不如宽以待之。贼败凯旋,公无专杀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尽免其死。显德初,元福移镇陕,恃功多骄恣,明以直道规之,忤其左右,多毁明于元福,元福亦稍疏之。明以父病求归省,元福数召明,明因谢绝之。开宝三年,帝大举南征,以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舟车不通,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守其仓库。既而贺州未下,明入与主帅计曰:“当急取之,恐援兵至,则我师胜负未可知。”诸将颇犹豫。明乃擐甲胄,率所部护送辎重卒百人,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城中惧,开门纳款,遂据有之。因抵广州,贼众十余万拒战。是夕,大风发屋折木,众乃惊惧。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命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问道先捣贼垒,大军蓐食,阵以待之。俄而万炬皆发,焚其橱。贼惊,果来犯,大军因迎击之,贼大败,斩首数万,刘鋹以城降。广州平,为本道转运使。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七年,帝将用师南唐,以明为黄州刺史,帝密授成算。明既视事,即完葺城垒,训练士卒,众莫解其意。俄而王师自荆渚乘战舰而下,即以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又破万余人于武昌,杀江南军七百人,拔樊山砦。淳化初,诏归阙。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王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部:部属。
B.今军储无阙阙:缺少。
C.元福移镇陕移:调任。
D.明乃擐甲胄擐:穿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②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
③当急取之,恐援兵至 ?④大军蓐食,阵以待之
⑤完葺城垒,训练士卒?⑥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明宽厚仁爱,善于劝谏。众多丁夫趁晚上逃走,药元福要处死负责押送的官吏,王明劝元福宽待他们以免落下专杀的名声,元福听取王明意见,全赦免了那些官吏。
B.王明遭人诋毁,无奈离职。药元福恃功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规劝他,结果触怒元福身边的人而遭诋毁,被元福疏远。王明便以父病为由归省,并一再谢绝元福召请。
C.王明有勇有谋,卓有战功。王明随皇帝南征,在将领们对攻打贺州犹豫不决时,亲率军队占领了贺州;在攻打广州时,又与潘美等人巧用智谋战胜敌人。
D.王明受皇帝信任,不负重托。在讨伐南唐之前,皇帝任命他为黄州刺史,并秘密地将作战计划告诉他。他认真实施,后又担任都部署,指挥部队作战,大败敌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
(2)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部,安排。依照语境、词性等理解实词。例如:“还部白府君”中“部”是名词,意思是“官署,行政机关”。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采用排除的方法,首先找出不能体现王明有军事才能的选项。②写王明有远见,⑥写王明英勇,杀人众多。
小题3:
试题分析:C“亲率军队”说法不合文意,王明只是率领部属百人和数千壮丁。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逐字翻译,人名、地名保留不变,省略的内容要补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1)“拥”“作”“堙”“堑”各 1分,大意1分。(2)“历”“部”“条”“表”各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王明,字如晦,大名府成安县人。后晋天福年间,考进士未中。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此前,州县的官吏安排押送壮丁(给军队送)粮饷,一天夜里,壮丁全部逃走。药元福大怒,把全部官吏赶出军营,将要杀死他们。王明飞马急速赶去阻止他,走进军营对药元福说:“如今军中储藏的粮饷不缺,壮丁几万人,文官懦弱不能控制他们,斩了文吏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宽待他们。打败敌人后凯旋,您没有随意杀人的名声,不也很好吗?”药元福有所醒悟,全部赦免了他们。显德初年,药元福调任驻守陕州,自恃有功而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直言)规劝他,结果触怒了他身边的人,这些人常在药元福面前诋毁王明,药元福于是就渐渐疏远了他。王明因父亲生病而请求回家探望,药元福多次召他前来,他都趁机谢绝了。开宝三年,帝大规模向南方出征,任命王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车船不通,王明仅以壮丁几万人运送,保证了军中所需供应充足,没有缺少。每攻下一郡一城,王明必定先保存档案文书,守住仓库。不久,贺州没有攻下,王明去与主帅谋划说:“应当急速攻取,恐怕敌人的援军到来,我军的胜负就难以预料了。”众将领很犹豫。王明就穿上铠甲,率护送辎重的一百名部下,聚集几千壮丁,畚斗和铁锹一齐动用,填平了护城河,直抵城门。城里守军惧怕,就打开城门交款,于是占领了这座城。趁势抵达广州,贼众十多万人抵抗。当天夜晚,大风掀翻房屋摧折树木,众人惊恐害怕。王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划,命令数千壮丁,每人拿两把火炬,从小路先攻击敌营,大军就地吃饭,列阵来等待敌人。一会儿,万把火炬齐发,焚烧了他们的栅栏。敌人惊慌,果然前来进犯,大军趁机迎击他们,敌人大败,斩首数万人,刘鋹献城投降。广州平定,王明被任为本道转运使。王明走遍管辖地区,察看百姓疾苦,以前没有明目的税收,逐条上奏朝廷予以免除,岭南于是安定了。七年,皇帝将要用兵讨伐南唐,任命王明为黄州刺史,皇帝(还)秘密地告诉他作战计划(谋略)。王明就职以后,立即修整城垒,训练士卒,众人不明白他的用意。不久,朝廷军队从荆渚乘战舰而下,就任命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王明指挥军队)在江南攻打鄂州军,斩首三百级。又在武昌打败一万多人,杀了江南军七百人,攻下樊山寨。淳化初年,皇帝下令让王明回朝。第二年王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为郡卒史,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弧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过 :责备
B.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惟:想
C.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秉 :掌管
D.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矫 : 更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相为人严毅的一组是(???)
①禁止奸邪,豪强畏服?????②恐久获罪,乃自免去??③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
④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⑤乃罢其三侯,令就第?⑥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车千秋的儿子担任武库令时,因犯有一些过错,见魏相治郡甚严,怕久后获罪,于是自己免职而去,但是魏相却为此受到斥责。
B.魏相久任地方官,深得百姓欢心,特别是在河南任上,在他被治罪时,很多百姓替他求情,甚至戍卒愿多服役以替他赎罪。
C.魏相治郡甚严,治绩甚佳,加之不畏权贵,所言所行皆以国家为重,所以官职不断升迁,最后位至丞相。
D.魏相上奏霍光一事,主要是为国家着想,但也有保全功臣名节家世之意,但霍家不能理解,心怀不满,后生作乱之心,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
(2)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矫:假托
小题1:③霍光误解了魏相⑤是宣帝的做法⑥说明魏相深得宣帝信赖
小题1:“因犯有一些过错”无中生有
小题1:①采分点:用,因为;遇,对待;殆,危险②采分点:少,稍微;善,认为好;霁,收敛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做郡裹的卒史,因为对答策问名次在前,做了茂陵县令。后来魏相迁升为河南太守,禁止坏人恶事,地方豪强十分畏服。正巧丞相车千秋死了,此前车千秋的儿子做洛阳兵器库的长官,他自己看到父亲死了,而魏相治理郡事十分严峻,恐怕时间长了会受罪责,于是就自己辞了官。魏相派佐助自己的掾属追去喊他回来,终于没有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叹道:“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离开了官职,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好好)对待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那就危险了!”车千秋这个做武库令的儿子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说:“年幼的新皇帝刚刚即位,认为函谷关是保卫京城最坚固之处,武器库是精良的兵器聚藏的地方,所以让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的都尉,丞相的儿子做武器库的长官。现在河南太守魏相不深切思考国家的大计,只是看到丞相死了就斥逐他的儿子,这是多么浅薄啊!”后来又有人状告魏相杀戮无罪的人,这事下到了主管的官署。河南戍卒中的都官共二三千人,阻拦大将军霍光,自己说愿意再留守一年来赎太守魏相的罪。河南的老弱百姓一万多人守着函谷关要求入关向皇帝上书,守关的官吏把这事上报。大将军霍光因为武库令的事,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又有诏书命令魏相再做茂陵县令,将其升迁为杨州刺史。魏相与丙吉要好,当时丙吉的官职是光禄大夫,(丙吉)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治政的情况(政绩),将要重用你。希望你稍微谨慎做事,把握好自己。”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为此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几年后,宣帝即位,征召魏相进入朝廷做大司农,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死了,皇帝思念他的功劳与德行,让他的儿子霍禹做右将军,让霍光的侄子乐平侯霍山又掌领尚书省事务。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向皇帝上书,说:“《春秋》讥讽世世为卿相的人,现在霍光死了,他的儿子又做了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做尚书掌握政要,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将来会慢慢的无法驾驭控制了。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打消他们的阴谋,来强固大汉万世的基业,也使功臣霍光的声名得以保全。”宣帝看了魏相的奏书认为很好,诏令封魏相为给事中,于是就罢免了霍禹、霍云、霍山三人的侯的封号,命令他们回到宅第,他们的亲属被迁出补为官吏。在这个时候韦贤因为年老有病免去丞相职务,魏相于是代替韦贤做了丞相,并被封为高平侯,赐食邑八百户。到后来霍氏的人怨恨魏相,又畏惧他,打算假称太后有诏令,先把丞相魏相召来杀了,然后废黜天子。事情被发觉,霍氏的人被杀了。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魏相作为丞相,总管各官署的事务,很得皇上的欢心。魏相多次上书,陈说该做的事情,皇帝采纳施行了他的建议。
魏相命令掾史查访各郡国的事务以及从家里休沐回到官府,就禀报各处的异闻奇事,有时有反叛的贼寇和自然灾害变故,郡守不上报,魏相总是向皇帝上奏说明情况。魏相执政九年,神爵三年死去,谧号为宪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