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6 13:31: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然后卑事夫差
B.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C.敖而无足数者
D.列第不出三已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22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更刀[
(5)族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小题2: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小题3: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2分)
小题4: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6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小题5: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衍生出来的成语:(3分)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分别为蜀、秦的分野)
C.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视 (????????????)???????②暴(???????????)
③遇(?????????????)???????④屈(???????????)
小题2: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谈笑
B.敛赀财送其行

C.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D.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小题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人皆得以隶使之

A.亦以死生之大
B.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行露宿

C.以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D.以为天下之为尽在己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忠义暴于朝廷
D.赵尝五战于秦
小题5: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小题6:、翻译?? 3分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参考答案:
小题1:视:比较?????暴:显露?????遇:际遇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小题1:例句;以—介词,用来A以—连词,表修饰,着 B以—介词,用来 C.以—连词,表原因,因为,D以—介词,凭…身份,④以—介词,用来
小题1:B中划线词语的活用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
小题1:ACD是状语后置,B是定语后置。
小题1:“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这说法不对。
小题1:得分点“凡”“ 固”判断句式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失意的样子。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借指晚年。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D.画图识春风面。——省:曾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