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宋江夏王义恭闻之,引为行参军。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僚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还,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奉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齐代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巳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九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尝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选白《梁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服从,归顺。
B.固辞不受固:坚持,坚决。
C.常勤劝课农桑劝:劝说,规劝。
D.行乞疾笃无所归笃:(病)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谦“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和“廉洁”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在客居历阳期间,孙谦亲自耕种来供养弟妹,兄弟和睦,他的为人不仅获得乡里人的称赞,他也因此被江夏王选用为“行参军”。
B.孙谦被提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拒绝了明帝要求他带兵进驻的圣旨,不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而是采取广施惠政、推行教化等一系列利民措施,“蛮僚”纷纷归服,郡境之内安然无事。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使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就连那内常伤害人畜的老虎也好像受孙谦德政的感化,在孙谦任职期间竟然绝迹,而孙谦离职的当晚,虎又出来伤人。
D.孙谦努力奉行仁义,他的堂兄曾因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出外回家后都要去问候堂兄,当得知堂兄饮食起居状况不好时,就派自己的妻子去照料堂兄。孙谦还收留了行乞病重且无家可归的刘融,并在其死后殡葬了他。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5分)
译文:?????????????????????????????????????????????????????????????????????
(2)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劝:勉励,鼓励)?
小题1:略
小题1:(“遣”古代指丈夫休弃妻子。该项错在“当得知堂兄饮食起居状况不好时,就派自己的妻子去照料堂兄”,原文是孙谦因妻子照料堂兄不周而把她休弃。)
小题1: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孙谦十七岁时,豫州刺史选用孙谦为左军行参军,孙谦以处理公事的才干着称。因为父亲去世,孙谦离职守丧。他客居历阳,亲自耕种以供养弟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弟间的亲厚和睦。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孙谦的为人,选用孙谦为行参军。孙谦出京任句容令,他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中百姓称他明智如神。泰始初年,孙谦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命孙谦为司徒参军,并向明帝推荐他,孙谦被擢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二郡都处在三峡之中,以往常常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一千兵丁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缺少一定的准则罢了,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资财呢!”孙谦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兵丁。到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蛮僚都纷纷归服,并争着向孙谦馈赠金银财宝,孙谦一一抚慰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一点儿也不接受。后来抓住一些违法的蛮僚,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本由吏民承担的官员俸禄,也全都把吏民的负担免除。这样一来,郡境之内安然无事,孙谦的威望大大提高。孙谦在二郡治政三年,朝廷征召他回京任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年,孙谦迁任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要举兵(反叛),担心孙谦刚强正直(进谏阻止),假藉公事之名派孙谦赶赴京城,然后发动叛乱。建平王被诛之后,孙谦迁任左军将军。齐代初年,孙谦任钱唐令。他以简洁的方法处理繁杂的政务,狱中不拘留尚未审讯判罪的犯人。孙谦离职的时候,百姓们因为孙谦在职期间不接受馈赠,就在孙谦离县之后用船装着缣帛追着送给孙谦,孙谦拒不接受。每次离职,孙谦总是没有自己私有的房宅,常常向官府借空马棚居住。天监六年,孙谦出京任零陵太守,他已经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孙谦到任以前,郡中虎多,常伤害人畜,孙谦到任之后,虎竟绝迹。孙谦离职的那天夜晚,虎又出来伤害当地百姓。孙谦任郡县长官,常常努力鼓励督促百姓耕种农田,种桑养蚕,力求地尽其利,他属下百姓常常比相邻郡县的百姓收入更多。天监九年,因为孙谦年老,朝廷征调他为光禄大夫。孙谦回京赴任之后,高祖十分赞赏孙谦的清廉高洁,对他以隆厚的礼仪相待,恩宠又特别优厚。
孙谦从年轻直到年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处处都保持廉洁。他生活俭省朴素,冬天盖布被铺莞席,夏天没有床帐,但他夜晚睡觉却未曾有蚊蚋侵扰,很多人对此都感到奇异。孙谦年逾九十,但身体强壮,如同五十岁的人。每逢朝会,他往往在众人之先到达朝门。他努力奉行仁义,立身行事超过别人很远。孙谦的从兄孙灵庆曾因有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一次出外,回家后去问候孙灵庆的饮食起居状况。孙灵庆说:“先前喝水觉得冷热不合适,随即就又感到口渴。”孙谦从孙灵庆那儿出来后就休弃了自己的妻子。彭城人刘融,行乞时病重,无家可归,朋友们把他抬到孙谦家中,孙谦打开厅堂接待刘融。刘融死后,孙谦按礼仪殡殓埋葬他。大家对他奉行仁义都非常敬服。天监十五年,孙谦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九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翻译下列语句
1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0.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参考答案:18.(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住关口,是防备别的盗贼进城和不寻
本题解析:18.关键词“所以”“出入”“非常”
19.关键词“然则”,被动句式
20.关键词“东”“肆”“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3分)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参考答案: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审: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奇: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除: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起:起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汉相国曹参之后 // 帝高阳之苗裔兮
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太祖乃变易其姓名 // 静女其姝
D.欲与计事 //恐年岁之不吾与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2分)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3分)
③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奇”在文中为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奇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意动用法在教材中有所接触,答此类题除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外,还可灵活运用假设法和代入法。
小题1:试题分析:A都是结构助词,的。C代词,他的(曹操的)//形容词词头。B 动词,担任 // 介词,“为……所”表被动。D介词,和。//动词,等待。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首先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来确定其用法,然后再联系语境分析其意义。平时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考的最多有之、而、为、其等。
小题1:试题分析:“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综合起来,答案为C。本题对“直接”“权数”“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A说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属于张冠李戴。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此类题除明确设误类型外,还要认真阅读题支所涉及的段落,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不符之处,排除掉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为:①就译为上任。疾译为病。②窃译为暗地里,解译为释放。③乃译为于是,胁译为逼迫,见表被动。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特别是前两句,难译的词不多,第三句稍复杂一点,只要明确个别词的意义,也不难。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汉代桓帝时,曹腾(太祖的爷爷)担任中常侍大长秋一职,并被加封为费亭侯,位高权重。曹腾死后,其养子曹嵩继承爵位,官做到太尉,没人知道曹嵩的身世底细。曹嵩生了太祖。
太祖年轻时机警而聪慧,又非常有谋略,但负气仗义,生性放纵,桀骜不驯,对操行修养和学业研习从不专注,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他。桥玄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太祖说:“天下要大乱,没有治国安邦能力的人是不能力挽狂澜的,看来天下黎民只能靠你了!”二十岁时,太祖被推举为孝廉,并任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又升任顿丘县令,后被征召入朝,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大起义爆发。太祖被任命担任骑都尉职务,负责讨伐颍川的贼寇。(战事顺利),太祖升任济南相,济南下辖十几个县,那里的县官大多依附于皇亲权贵,尽做一些贪赃枉法的事,声名狼藉。太祖看不惯,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人的职位;并且(制定措施)禁止滥设的祭祀活动。(那些)违法作乱的坏人都逃到别的地方了,济南界内安定下来。过了一段日子,太祖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东郡太守;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了(当地的)刺史和太守,起兵叛乱,聚十多万人,天下动荡不安。朝廷紧急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恰逢灵帝去世,太子继承王位,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召董卓进京,想以此逼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害了。到京后,董卓废黜少帝,将其封为弘农王,另立汉献帝,京都洛阳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与他共议国家大事。太祖改换他的姓名,沿小路往东走,想返回谯郡去。不料,出了虎牢关,途经中牟县境内时,(太祖)引起了当地的亭长怀疑,被抓起来送到了县城里。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太祖)得到释放。就在这时,董卓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回到了故乡陈留,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讨伐董卓做准备。十二月,太祖在己吾起兵,这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有是哉,子之迂也??
C吾道一以贯之????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E不患人之不己知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这句是判断句
本题难度:简单